清明将至
(2013-03-30 11:01:14)
标签:
清明传统文化亲情杂谈 |
分类: 血浓于水是亲情 |
清明将至
唐代诗人杜牧名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清明节的特殊气氛。转眼间,清明将至。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潮汕的祭祖分为清明和冬至两节,旧时多为在清明节祭祖,叫做过春纸;现在也有不少人在冬至节祭祖,称为过冬纸。偶同老婆在清明为岳父过纸,在冬至为父母过纸,刚好分身有术。
偶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祭祖的活动也会简化一些,文明一些。这不,上坟祭祖因燃烧纸钱不慎引发山火多有发生,近年来有的地方就规定不得带纸钱上山。面对死人与活人争地,汕头多年来搞了海葬,将先人骨灰洒大海,得到很多市民的响应。现在上山扫墓,城里的年青人有不少人没有参加了,偶家也一样。去年偶给父母扫墓后,偶曾说过,今后如果自己的腿脚不利索,恐怕也给父母扫不了墓,心有余而力不足,扫墓只能作为一段历史终结。此为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