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则快达
(2012-01-06 16:38:53)
标签:
高速公路汽车客运服务社会人生文明安全生话杂谈 |
分类: 交通安全益言堂 |
高速则快达
我是一名军转干部,在地方运输战线干了30年,算是老运输了。我的信条是:“运客胜于运气,输送才会舒心。”运输离不开公路,公路是道路运输的动脉。路况的好坏,事关国计民生。这一点,我的体会最深。
1979年5月中旬,我参加自卫还击战结束凯旋返川,带着立功受奖的喜悦,带着战场还没消失的硝烟,从重庆起程回澄海结婚。当年全国的交通还很落后,火车不能直达广州,必须中转。一出广州火车站,我马上就赶到省汽车站排队买车票,当年还没有开通澄海的班车,开汕头的班车每天也只有7班,车票一直很紧张。买到车票后就要赶紧找附近那家红棉旅社,第2天一早坐车才不太紧张。但往往客满为患,只好赶到人民中路的广州军区招待所,次日凌晨3点多就得起床往省汽车站赶。
广州到汕头这460公里显得特别漫长,要经2个渡口,途中要吃2顿饭。车象老爷车,平均时速只有40公里。最糟糕是公路,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粗砂路,充其量不足2车道。我一路颠簸,一路灰尘,一路思绪,心急如焚,归心似箭。一到汕头汽车总站就赶紧去买往澄海的车票,而晚上8点最后的东里(经澄海)班车早就开走了,让我感到无奈。拖着沉重的脚步出车站,发现昏暗的路灯下还有一辆单车,我马上迎去询价,工友费了一个多小时才星晚送我到家,家人早入梦乡,因当年没有电话,家人不知我准确的归期。每次探家,我都把当年的广汕路视为畏途。
我转业到澄海汽车站,车站先后开通广州、深圳班线。记得1993年因水毁,公路就象遭遇战争,烂得不行。我在汕头市汽车总站时,每天都有客车在半路抛锚,每晚都有大量客车抢修,为保证有车应班,修理工经常通宵达旦。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广深、广汕高速公路建设通车。我现在汕头市汽车客运中心站任职近9年,随着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我亲身体验客运班线的发展。目前,我站开广州的班车每天有60多班,开深圳的班车每天有40多班,从早到晚,直到凌晨2点还有深圳车发班。广州、深圳班车的密度,比汕头市那一条公交车线路都要强。绝大多数旅客就冲我站的车是跑高速公路而来。
广东的高速公路将旅客的时间缩短,将路程缩短,拉近了亲人的距离。高速公路将南来北往的旅客送达每个家庭,让亲情和睦、社会和谐,广东的高速公路是幸福之路。
广东的高速路将成千上万的物资,将“广东粮、珠江水、粤家电”送到全国各地,广东的高速公路是黄金之路。
广东的高速公路开辟绿色通道,让广阔农村的农产品迅速流通,减少时间,减少损耗,广东的高速公路是致富之路。
我当兵十几年,对部队很有感情。从军事上来说,兵贵神速,广东的高速公路对部队千军万马的调动,战备物资的调运,起到克敌制胜的作用,广东的高速公路也是胜利之路。
注:本文参加广东省交通集团“交通延伸美好生活”征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