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窗口勿蒙污
《羊城晚报》在今年7月30日以《的士形象,“窗口”》为题曝光:近日,不少广州、深圳来汕的旅客、游客在乘车到达汕头市汽车客运中心站后,想乘出租车进入市区时就遭遇到了“千里长堤,崩于蚁”的一幕。投诉的就是汕头出租车行业的“黑色面貌”。珠三角来宾描述:汕头的士让人“敬而远之”。日前,广州某大学的张教授乘坐长途夜班车抵达汕头汽车客运中心站,下车后他想坐的士入市区。只见在这里等客的士多是车容破旧,都没开空调,连找几部,都是如此。最后只好望而却步,让友人前来接车。作为一个外地客人,下次真的不大愿意再来汕头了,汕头连中心客运站都如此,其它地方更可想而知。
汕头的出租车行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最为鼎盛,当时全市有的士3500多台。由于汕头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经济的低迷,出租车行业辉煌不再。现在全市的士不足1500台!而且几乎每台的士是由2个司机24小时运作才能勉强维持!本地的士司机很多人转行,现在汕头开的士多数是外地司机。
偶站在正式开业前就对的士引进做出一系列优惠,不收进站费,不收停车费,不收管理费。总之一句话,偶站至今没有收取任何的士一分钱!偶站还在站前广场开辟3条的士通道,让的士停车、候客、载客。据偶们所知,的士有的车况差、车容脏,也存在乱宰客现象。偶们不是他们的主管单位,而职能部门是否鞭长莫及,偶就不得而知了。
汕头的出租车行业生意比较难做。在汕头市民中,除了有车一族不用乘坐,普通工薪阶层大多数人基本靠自己开摩托车或乘坐公交车外,坐的士的人数就不多,加上人力三轮车、摩托车营运的冲击,的士只能大多靠载外地来汕客人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了。而僧多粥少的局面摆在那里,于是促使他们在软硬件方面的投入、服务大打折扣。油价的高涨,更让司机们不大愿意开空调,连盛夏都不敢轻易开,自己也忍着,等到客人交涉才不得不开。
出租车是一个城市的流动窗口,事关城市形象,事关城市文明。无论如何,汕头出租车行业“黑色面孔”已是严重损害了城市良好的形象,急需寻求解决之法。偶以为,当务之急一是引荐竞争机制,提高进入门坎。如要进入偶站运营的士,就要有所选择,要让车况好,服务好的进入;车容脏、服务差的拒之门外。但是,说白了,偶们没有这个权力。二是降低起步价,以5元起步(武汉才3元),一律打表,不讲价,不兜圈。三是汕头已多年没投放新的士,近期就要投放一批新车指标入市,公开竞标。是否偶想得太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