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食月饼
农历的七月十五才过不久,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就随之而来了。和端午节的粽子一样,月饼也成为中秋节的一个鲜明的特征。
偶查过一些资料: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吃月饼,已经很难考证了。从文献记载来看,至迟在宋朝时,已经有“月饼”一词了。南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卷六里,提到各种蒸食的糕饼中,赫然就有“月饼”在列。但是否专作为中秋的节物,就不得而知了。元明间人陶宗仪在《元氏掖庭记》里,也有“酌元霜之酒,啖华月之糕”的记载,指的也应当是月饼。
到了明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里说:“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遣,取团圆之意。”可以确定明朝时,人们以月饼为中秋应节之食物了。而且也说明了在中秋节这天吃月饼,有以圆如满月的月饼来象征月圆和团圆的意义,所以中秋节这天,家人有在外未归者,分月饼时也要替他留一份。北方天冷,月饼可以一直留到过旧历年也不会坏——过年总得回家团圆了吧!
汕头以前的月饼主要有二种:一种拌猪油称作朥饼;一种拌花生油称作清油饼。月饼用的馅是绿豆沙或乌豆沙,据说要盛于陶制大水缸埋于地下,“退火”至隔年方取上作馅。月饼皮薄而脆,馅滑腻清凉。而现在的很多月饼,不是注重内在质量,而是拼外在包装,银枪腊样头,中看不好吃,过度的豪华包装,其实是资源的浪费!要送人的话,当然购几盒好点的。但应节的月饼,很多是提前2个月就生产了的,并不太新鲜。自己要吃,偶总喜欢跑到澄海朋友开的月饼铺去卖,现场制作,质量有保证,经济也实惠。
每到中秋前夕,汕头除了商店、超市、专卖店,大街小巷到处摆摊设点卖朥饼。特别是在汕樟路立交桥前这一段路,成了月饼一条街。
中秋之夜用朥饼、芋头拜月娘(月亮),都是潮汕古老的传统活动。据说它有一番不凡的来历,过去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汉人在八月十五杀元兵时,是以月饼来传达这个命令的。
这要追溯到元代。那时,潮汕人把元兵称作元番或胡人。传说元兵攻占潮汕之后,百姓受尽欺凌忍无可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盘朥饼和一个蒸熟的芋头。原来这是起义者事先安排好的。朥饼底下垫着一小块四四方方的白纸,看似乎是防止油出来,其实上面写了个“杀”字,暗中传递着消息,约定拜完月娘请元兵吃朥饼时,一见“杀”字,男女老少一齐端起烛台、香炉、棍棒、菜刀痛杀元兵。结果一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被斩尽杀绝。农村因为村落分散,为了便于统一行动,只好以烧瓦塔、燃烟堆为号。芋头取“芋”字与潮州话的“胡”字谐音,拜芋头是鼓舞百姓树砍下胡人头颅打败元兵的信心。
直到现在,人们在中秋节还要拜朥饼、芋头。有的农村,还有烧瓦塔、燃烟堆的习俗,热闹非凡,中秋之夜成为不夜天。

某酒楼大堂摆的月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