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时的儿歌

(2007-04-05 23:30:36)
标签:

小时的儿歌

分类: 往事如烟忆当年

                    小时的儿歌

    偶小的时候在澄海,澄海的县城曾叫“城关镇”,以后改为“在城镇”,再后来就拆成3个街道办事处,这是后话,不谈它。

    偶小的时候跟小伙伴在一起玩耍,常哼一首儿歌,也是顺口溜吧。内容是:

    “一中心”:就是澄海县城的“第一中心小学校”,当时它是澄海的第一小学,是很有名气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小学校在原址进行了改建,可惜大操场被侵占了,现在没有了。

    “二夫人”:就是县城的一座大宅,现在年代久远,应该旧地难寻。

    “三脚祥”:就是位于城西小学(现改名为“树强小学”)的右侧,九十年代旧城改造时,这个老宅院也被拆了,改建了。

    “四水归”:就是当时城内的唯一一条大街,中山路的一个十字路口。顾名思义,偶想应该是每当下大雨时,四面八方的积水统统都涌到这里,地势一定低洼,“九九归一”嘛。

    “五房祠”:就是位于城北小学的左侧,偶初中的一个好同学,还有一位好朋友就曾住在里面,不过,现在也是拆建了。

    “六善祖”: 就是一座有名的府第,应该也是拆建了的。

    “七胶村”:“七胶村”是潮音,普通话就是“擦屁股”,这多难听啊,其实是一处地名的谐音。

    “八角楼”:就是位于城东的一座有8个角的三层楼,建于清代吧,解放后是澄海的古迹。但令人遗憾的是,它在“文革”中被强迫拆除了。

    “九下池”:“九下池”应该叫做“沟下池”,潮音的“沟”和“九”发音近似。它是澄海城西的一个水池子。以前,城内有好几个水池子,每当下大雨的时候,大量的积水就流到水池子里去,使大街小巷不太容易积水。现在城内的水池子都填平了,建成了楼房,只剩下一个叫做“后巷池”的小池子。所以,每当下了大雨,听说城里也是到处积水。我们是不是在经济建设中也办了傻事?!发人深省啊。

    “十菜铺”:“十菜铺”实际就是“杂菜铺”,因为潮音的“杂”与“十”字同音。过去的“杂菜铺”就是卖“杂咸”的铺子,“杂咸”即是腌制的小食。潮汕的“杂咸”品种很多,是早餐的佐料,人见人爱。

    从一到十,以地名为主题,念起来朗朗上口,一生不忘。OK!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