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我不会
“你会我不会”,偶用这个题目,不是说会什么本领、绝招之类;也不是说什么“文山会海”的事;而是说“战友会”、“同学会”、“校友会”、“农友会”一类的活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各种各样的“战友会”、“同学会”、“校友会”、“农友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神州大地,在九十年代更是鼎盛一时。不可否认,各种会的出现,对沟通信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互相帮助,发展经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会一多,久而久之有的就变味了,有的成了小山头、小帮派,称兄道弟,铁杆哥们,把江湖义气,土匪习气也带到会里来了,容俗化。
就说战友会吧,早在八十年代中期我们就自发开展活动,每年一聚。到九十年代
,规模发展壮大,于是,“正统”起来了,成立了理事会,偶也当了“秘书长”。真正要做好这项工作,还真是“木匠作枷自己戴”,太不容易的。你每年不开展一次活动吧,人家不饶你;你要开展活动吧,你几乎得提前二个月作筹备,要通知开理事会,研究活动方案,然后再落实方案。方案的制定,内容的落实,人员的通知,大部份的具体工作得由你一个人来做。尽管你动了脑子,摇了笔子,跑了腿子,喊破嗓子,多掏银子,最后不一定就有面子。潮汕有句俗语:“三人四姓拜不成同个阿公。”确实如此。尽管如此,但每当看到有的战友久别重逢而激动,有的战友有困难得到帮助,战友们欢聚一堂的热烈气氛,偶也感到欣慰。
每次战友会,一般都有100余人参加,难免有的人要摆谱,有的人要出点难题,有的人要提点意见,这都在意料之中,也是正常现象。偶最讨厌有的人虽有一官半职,就自以为是,他一毛不拔,还要装腔作势。须知,在战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这几年,偶也懒得再去组织。
我们属“老三届”,初中班同学会是在九十年代初成立的,是同届最慢开展活动的一个班。10多年来,我们也只活动了4次,去年那一次同上一次就相距达6年之久。同学中有的人发财了,有的人发达了,有的人还不行,有的同学扶危济困,有的热心活动。
其实各种会,只是一个壳,只是一种形式。当然,它提供给大家一个场合,一个空间,一个机会。但往往会后人走茶凉,大多数较少联系和接触。不管是战友也好,同学也罢,无非就是同事一场。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大浪淘沙,虽不可说是“鱼龙相混”。但是,朋友遍天下,知心有几人?各种会是会淡化下去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识性同居,臭味相投的还不是时不时会凑在一起。你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