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闻名已久,今终得见,奈何时间有限,匆匆而过,来不及细看只是拍拍照片,回来查询资料来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
女儿一定会喜欢这里,待他日与女儿细访。
此组照片于 2015.10.16 9:00-10:00 摄自湖南长沙岳麓山岳麓书院
1.
2.
3.木芙蓉
4.
5.
6.藏书楼是体现中国古代书院讲、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之一的藏书功能的主要场所,岳麓书院创建始即在讲堂后建有书楼,宋真宗皇帝赐书后更名“御书阁”,元明亦称“尊经阁”,位置有所变动,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巡抚丁思孔从朝廷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建御书楼于今址。清代中期,岳麓书院御书楼已发展成为中国民间一座较大型的图书馆,藏书14130卷。今天的御书楼仍然作为古籍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使用,藏书数量已逾五万册,大型工具书如《四库全书》、《续解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均有珍藏。
7.汲泉亭
在拟兰亭北,有一口古井,水清见底,“可鉴须发”,井上建亭,名曰汲泉亭,内嵌明代著名学生顾璘诗刻。
8.
9-10.船山祠
专祀明末著名学者王夫之。祠庙原为清道光十三年(1833)创建的湘水校经堂。光绪元年(1875)湘水校经堂迁往河东办学,于是辟为船山祠。祠前悬有清代岳麓书院著名学者、外交大臣郭嵩焘所撰对联。
10.
11-12.
12.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
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祐观。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13.濂溪祠
专祀周敦颐(1017-1073)。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始建于六君子堂基地,二十五年(1820)迁于今址,祠内悬有“超然会太极”匾,祠内壁上有《移建濂溪祠碑记》石刻,原《濂溪祠记》碑,仍留于今六君子堂内。
14.
15.
16.湘水校经堂现存建筑位于讲堂左侧。原名成德堂,亦为书院讲堂,始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抚吴荣光创办湘水校经堂,设于今船山祠处,并亲题门额。湘水校经堂在岳麓书院内办学前后共45年,清光绪元年(1875)从岳麓书院迁到城南天心阁附近。原堂址改建为船山祠,并将吴荣光亲题的“湘水校经堂”堂额留于明德堂以作纪念。
17.
18.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

19-20.清刻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
20.
21-22.清刻朱熹“忠孝廉节碑”
22.
23.百泉轩始建于北宋之初,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溪泉荟萃,乃岳麓书院风景绝佳之地。历代山长爱溪泉之妙,筑轩而居,享尽自然的天籁之音。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访院,与山长张栻“聚处同游岳麓”,“昼而燕坐,夜而栖宿”,都在百泉轩中,相传二人曾在此论学三昼夜而不息。
24.教学斋\半学斋
讲堂两旁有南北二斋,分别为教学斋和半学斋,均为昔日师生居舍,过去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就是在这里自修。书院建斋舍历史悠久,自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始建斋舍52间,现存建筑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学堂时改建,始定名教学斋、半学斋,以适应教学、办公的需要。”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学记》,“半学斋”斋名源出《尚书·说命下》。
25.“潇湘”泛指湖南,”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人、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有如汉代长安太学槐市之盛。
26.石榴
27.
28.二门
大门之后,宋元时为礼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扩建文庙于院左,始改建为二门。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84年重建。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考。原为清同治七年(1868)所置,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现匾为1984年复制,集清代著名湘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舜典》,下联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撰联人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二门过厅两边有清代山长罗典所撰的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二门背面有“潇湘槐市”匾。原为清代学监程颂万撰书,毁于抗战,现匾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补书。
29.大门
30.
31.
32.宋代曾名“中门”,因江岸建有石坊,名为“黉门”。现存大门系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建于十二级台阶之上,五间硬山,出三山屏墙,前立方形柱一对,白墙青瓦,置琉璃沟头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绘游龙戏太极,间杂卷草云纹,整体风格威仪大方。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字迹,因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以岳麓书院办学很不错,又闻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特别召见周式,拜为国子监主簿,请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仍请归院,皇帝就亲赐“岳麓书院”、御匾悬挂于大门正上方,并赐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源出经典,联意关切,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

岳麓书院是古代汉族书院建筑,属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岳麓山风景区,地理坐标(28°11′02″N,112°56′07″E)。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岳麓山风景区重要观光点。目前也是湖南大学的一个下属学院。
历史沿革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现为湖南大学下属学院面向全球招生。
建筑布局
岳麓书院古建筑群分为教学、藏书、祭祀、园林、纪念五大建筑格局。
岳麓书院主体建筑面积有31000多平方米,分为书院主体、附属文庙及新建的中国书院博物馆。其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除了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之外,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并先后恢复重建设了延宾馆、文昌阁、崇圣祠、明伦堂及包括供祀孔子、周濂溪、二程、朱熹、张栻、王船山、罗典等的六大专祠建筑原貌,清代书院中的园林和书院八景也全部得到恢复。岳麓书院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
除建筑文物外,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等。
中国书院博物馆
中国书院博物馆,中国目前唯一一座展示中国书院史和文化教育史的专题博物馆,2012年6月14日在湖南长沙开馆,建筑总面积4768平方米,陈列总面积3180平方米。位于中国规模最大、修复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书院——岳麓书院之内。
岳麓山的人文景观,是岳麓山另一道亮丽的风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是三湘人才辈出的历史记录,而爱晚亭内那吟唱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又留着一缕长髯的老夫子,那情那景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是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由著名的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写的;江夏黄仙鹤勒石刻篆,因为文、书、刻石都十分精美,所以向有“三绝”之称。碑高4米,宽1.35米,碑文共1400余字,此碑以其书法著名于世,最为艺林所看重,传拓碑文曾风靡一时,笔法刚劲有力,是最为著名的唐碑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节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等。
岳麓书院园林建筑,具有深刻的湖湘文化内涵,它既不同于官府园林的隆重华丽的表现,也不同于私家园林喧闹花俏的追求,而是反映出一种士文化的精神,具有典雅朴实的风格。
书院八景:柳塘烟晓,桃坞烘霞,桐荫别径,风荷晚香,曲涧鸣泉,碧沼观鱼,花墩坐月,竹林冬翠。
书院楹联
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悬于前门)
三湘隽士讲研地,四海学人向往中(悬于赫曦台)
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悬于赫曦台)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悬于大门)
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悬于大门门厅)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悬于讲堂)
一水长流池不涸,两贤互磋道终同(悬于讲堂)
岳麓学府传千载,书院育材有良规(悬于讲堂)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悬于讲堂)
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千年学府传千古;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悬于讲堂)
圣域修文,前有朱张讲坛,宋清宸翰;名山汲古,上藏三坟五典,诸子百家(悬于御书楼)
训诂笺注,六经周易尤专,探羲、文、周、孔之精,汉宋诸儒齐退听;节义文章,终身以道为准,继濂、洛、关、闽而起,元明两代一先生(悬于御书楼)
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悬于讲堂侧门)
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悬于半学斋)
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悬于大成殿)
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悬于大成殿)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悬于大成殿)
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悬于大成门)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悬于文庙庑廊)
不为子路何由见,非是文公清退之(悬于文庙庑廊)
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悬于教学斋)
陟此峰颠,看湖浪湘波,总是源头活水;拜兹堂上,仰贤关圣域,无非心地严师(悬于讲堂侧门)
教同化雨绵绵远,泉似文澜汩汩来(悬于百泉轩)
学忆宋张绵圣脉,书传虞夏刻螭虬(悬于百泉轩)
金声玉振;虎跃龙腾(悬于成德堂)
胸怀子美千间厦,气压元龙百尺楼(悬于时务轩)
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悬于吹香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