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行 都江堰 堰功道

标签:
原创摄影四川行都江堰堰功道 |
分类: 人在旅途 |
1.堰功道碑记
原文照錄如下:
2.这条通往伏龙观的笔直大道就是堰功道。俗话说“饮水之时,怎能忘掘井之人;良荫之下,岂可忘植树前辈”。为了纪念治水先贤,都江堰人修建了这条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左右各置放了六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的有功之臣。
3.堰功道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龙吟沟,共有248个大小龙头向沟中吐水,沟内之水直流到卧铁之下。为什么会偏偏设计248个龙头?其实它是体现了道教思想中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变四相,四相演八卦之说,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意。
4.强望泰:清道光7年——24年,连续18年共8次任成都府水利同知,是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水利官员,他严格遵循“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原则,每年不畏严寒风雪,与修堰民工打成一片,不言劳苦。道光12年在河底置铁桩一根作为卧铁,作为后世淘滩的标准,在其任职期间,都江堰灌区获得了稳定的发展。
5.丁宝桢:清朝光绪2年由山东巡抚升任四川总督,他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卓有建树而又清廉方正的历史人物。他在上任四川总督之初,恰遇大水肆虐,灾后,他认为都江堰灌区连年灾害,百姓已有生活困难,大修所需款项应由政府开支,准备动用库银9万两(相当于灌县十三年的皇粮总和)。这次大修工程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在都江堰岁修史上是空前的,动用数万民工,全部工程于光绪4年完工,也许命运弄人,这年恰遇岷江百年难遇的大水,大水将金刚堤、人字堤、飞沙堰冲决,内江河堤多处受损。12月,慈禧太后命军机大臣恩承等入川调查,最后以工程不善奏报,丁宝桢被连降三级、革职留用。丁宝桢获罪,内因是官场争斗,慈禧老谋深算,一方面处治丁宝桢,另一方面又命丁宝桢等人督修都江堰,光绪6年,清廷取消丁宝桢等人处分,官复原职。
6.阿尔泰:满州人,清代大臣,乾隆28年任四川总督,他勤政爱民,整治四川水陆交通,清除都江堰底的淤泥,加深3尺,堰底竖筑石坝,令沿江上游筑堰蓄水,利民春耕,为世人称颂。
7.施千祥:明嘉靖年间任四川按察司俭事,主管水利,公元1550年,集中火炉11座,大锅50余口,大胆设计铸造铁牛形分水渔嘴,共用铁6万7千斤,在都江堰发展史上又是一次铁石治水的典范,其艺术造型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也是史无前例的一大创举。
8.卢翊:明朝正德八年任四川按察司俭事,主管水利,他反对用铁石治水,主张恢复传统的都江堰修缮方法。组织劳力3000人,分为8班,每8年服役一次。他又题写《治水记》碑文,并将“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重刻于石上,供后人遵循,由于他管理十分认真,灌区农业连年丰收。
9.吉当普:元代水利专家,蒙古人,时任四川肃政廉访使。他为解除民困,提出“坚筑永固”用铁石浇筑渔嘴的构想,制成工程计划示意图,随后在现在的渔嘴分水堤处铸造了一万六千斤的大铁龟(龟在中华民族眼里是象征长寿之意,在这里铸造大铁龟就是想使这项工程一劳永逸),应当说这项改革是成效卓著的,铁铸渔嘴屹立江心近百年。
10.赵不憂:字仁仲,宋代宗室(皇亲),宋高宗时期进士,时任知永康军(治理今都江堰市),当时治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官吏为谋私利、偷工减料,导致都江堰水利工程坚固性极差,他就将贪官污吏绳之以法,亲自负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维修,使都江堰水利工程得以恢复,后来升任右监门卫大将军,封为崇国公,临走时,数万百姓为他送行。
11.刘熙古:宋代著名文学家,宋太祖赵匡胤乾德四年,由兵部侍郎迁任成都知府,他吸取先贤治理都江堰经验,先后多次规划、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民造福。
12.章仇兼琼:唐朝军事家,公元734年为益州(今成都市)大都督府长使,后任剑南节度使兼西川采访制置使,他在任期内吸取治理都江堰水利经验,开通济堰,自新津邛江口引渠南下120里,灌溉农田上万亩,后又在成都北郊万岁池筑堤灌田,为后人所景仰。
13.高俭:字仕廉,唐朝初年政治家,曾在益州(今成都市)大都督府任长使,当时临江便于灌溉的农田价值千金,农民常为此互相争抢,为改变这种局面,他就率众在导江开渠引水广溉农田,为世人广为称颂,后来升为吏部尚书,封为许国公。
14.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政治家、军事家,因辅佐刘备称帝被封为丞相、武乡侯,成都有专门纪念他的武侯祠。他在任蜀国丞相南征北伐时,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治水兴农之本,调征了一千二名士兵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并设堰官管理,为治国治军、重视农田水利鞠躬尽瘁。
15.文翁:字党,名翁仲。西汉时期著名教育家,公元前157年任蜀郡守(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省省长),他在任期内创办了文翁石室学堂,后来成为今天的成都石室中学,他率众穿湔江口,灌溉农田上万亩,使群众受益,为水利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6.堰功道一隅----张松银杏
17.堰功道尽头,前方即是伏龙观。
18.游毕都江堰回来堰功道最后一拍
堰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