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人淡如菊6
人淡如菊6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879
  • 关注人气:4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川行  都江堰  堰功道

(2014-11-20 19:57:09)
标签:

原创摄影

四川行

都江堰

堰功道

分类: 人在旅途

               此组照片于 2014.10.14 10:11-13:32 摄自都江堰景区离堆公园堰功道处

 

1.堰功道碑记

原文照錄如下:

    公元二零零零年十一月,時逢都江堰名列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際,堰功道始建於此!

    夫二千五百載歲月更迭、楓紅月白、北雁南歸。都江堰魚嘴分江、飛沙泄洪、寶瓶吐露,始造就“揚一益二”之人間天府。然自李冰以降,古堰屢有興衰、曆代多有創革,終使古堰千古不廢。

    東流之水,滾滾而去,稻菽芬芳,茵蘊四季。飲水之時,怎能忘掘井之人;涼蔭之下、豈可忘植樹前輩。時任都江堰市委書記、市人大主任侯雄飛創意,市長張寧生等讚同,堰功道之修築,當由此而起。清溪園設計者、著名高級園林工程師林錫葵設計並主持施工,著名雕塑家伍明萬教授設計並製作銅像,堰功道歷時百日而成。堰功道右傍花洲、左接清溪,西望雄關,直達離堆。悠悠文化,昭昭歷史,大成於此。
    古堰長流,逝者如斯,唯治水之功不朽。大道初成,景美情深。曆代先賢,彰明於此。百千堰功、永垂青史。
    為證千秋偉業、遺教後世子孫,謹受命記事並勒石於此,以昭示後來之人。
                                                                             公元二零零一年一月

四川行 <wbr> <wbr>都江堰 <wbr> <wbr>堰功道2.这条通往伏龙观的笔直大道就是堰功道。俗话说“饮水之时,怎能忘掘井之人;良荫之下,岂可忘植树前辈”。为了纪念治水先贤,都江堰人修建了这条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左右各置放了六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的有功之臣。
四川行 <wbr> <wbr>都江堰 <wbr> <wbr>堰功道3.堰功道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龙吟沟,共有248个大小龙头向沟中吐水,沟内之水直流到卧铁之下。为什么会偏偏设计248个龙头?其实它是体现了道教思想中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变四相,四相演八卦之说,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意。
四川行 <wbr> <wbr>都江堰 <wbr> <wbr>堰功道4.强望泰:清道光7年——24年,连续18年共8次任成都府水利同知,是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水利官员,他严格遵循“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原则,每年不畏严寒风雪,与修堰民工打成一片,不言劳苦。道光12年在河底置铁桩一根作为卧铁,作为后世淘滩的标准,在其任职期间,都江堰灌区获得了稳定的发展。
四川行 <wbr> <wbr>都江堰 <wbr> <wbr>堰功道5.丁宝桢:清朝光绪2年由山东巡抚升任四川总督,他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卓有建树而又清廉方正的历史人物。他在上任四川总督之初,恰遇大水肆虐,灾后,他认为都江堰灌区连年灾害,百姓已有生活困难,大修所需款项应由政府开支,准备动用库银9万两(相当于灌县十三年的皇粮总和)。这次大修工程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在都江堰岁修史上是空前的,动用数万民工,全部工程于光绪4年完工,也许命运弄人,这年恰遇岷江百年难遇的大水,大水将金刚堤、人字堤、飞沙堰冲决,内江河堤多处受损。12月,慈禧太后命军机大臣恩承等入川调查,最后以工程不善奏报,丁宝桢被连降三级、革职留用。丁宝桢获罪,内因是官场争斗,慈禧老谋深算,一方面处治丁宝桢,另一方面又命丁宝桢等人督修都江堰,光绪6年,清廷取消丁宝桢等人处分,官复原职。
四川行 <wbr> <wbr>都江堰 <wbr> <wbr>堰功道6.阿尔泰:满州人,清代大臣,乾隆28年任四川总督,他勤政爱民,整治四川水陆交通,清除都江堰底的淤泥,加深3尺,堰底竖筑石坝,令沿江上游筑堰蓄水,利民春耕,为世人称颂。
四川行 <wbr> <wbr>都江堰 <wbr> <wbr>堰功道7.施千祥:明嘉靖年间任四川按察司俭事,主管水利,公元1550年,集中火炉11座,大锅50余口,大胆设计铸造铁牛形分水渔嘴,共用铁6万7千斤,在都江堰发展史上又是一次铁石治水的典范,其艺术造型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也是史无前例的一大创举。
四川行 <wbr> <wbr>都江堰 <wbr> <wbr>堰功道8.卢翊:明朝正德八年任四川按察司俭事,主管水利,他反对用铁石治水,主张恢复传统的都江堰修缮方法。组织劳力3000人,分为8班,每8年服役一次。他又题写《治水记》碑文,并将“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重刻于石上,供后人遵循,由于他管理十分认真,灌区农业连年丰收。
四川行 <wbr> <wbr>都江堰 <wbr> <wbr>堰功道9.吉当普:元代水利专家,蒙古人,时任四川肃政廉访使。他为解除民困,提出“坚筑永固”用铁石浇筑渔嘴的构想,制成工程计划示意图,随后在现在的渔嘴分水堤处铸造了一万六千斤的大铁龟(龟在中华民族眼里是象征长寿之意,在这里铸造大铁龟就是想使这项工程一劳永逸),应当说这项改革是成效卓著的,铁铸渔嘴屹立江心近百年。
四川行 <wbr> <wbr>都江堰 <wbr> <wbr>堰功道10.赵不憂:字仁仲,宋代宗室(皇亲),宋高宗时期进士,时任知永康军(治理今都江堰市),当时治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官吏为谋私利、偷工减料,导致都江堰水利工程坚固性极差,他就将贪官污吏绳之以法,亲自负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维修,使都江堰水利工程得以恢复,后来升任右监门卫大将军,封为崇国公,临走时,数万百姓为他送行。

四川行 <wbr> <wbr>都江堰 <wbr> <wbr>堰功道

11.刘熙古:宋代著名文学家,宋太祖赵匡胤乾德四年,由兵部侍郎迁任成都知府,他吸取先贤治理都江堰经验,先后多次规划、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民造福。

四川行 <wbr> <wbr>都江堰 <wbr> <wbr>堰功道

12.章仇兼琼:唐朝军事家,公元734年为益州(今成都市)大都督府长使,后任剑南节度使兼西川采访制置使,他在任期内吸取治理都江堰水利经验,开通济堰,自新津邛江口引渠南下120里,灌溉农田上万亩,后又在成都北郊万岁池筑堤灌田,为后人所景仰。

四川行 <wbr> <wbr>都江堰 <wbr> <wbr>堰功道13.高俭:字仕廉,唐朝初年政治家,曾在益州(今成都市)大都督府任长使,当时临江便于灌溉的农田价值千金,农民常为此互相争抢,为改变这种局面,他就率众在导江开渠引水广溉农田,为世人广为称颂,后来升为吏部尚书,封为许国公。
四川行 <wbr> <wbr>都江堰 <wbr> <wbr>堰功道14.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政治家、军事家,因辅佐刘备称帝被封为丞相、武乡侯,成都有专门纪念他的武侯祠。他在任蜀国丞相南征北伐时,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治水兴农之本,调征了一千二名士兵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并设堰官管理,为治国治军、重视农田水利鞠躬尽瘁。

四川行 <wbr> <wbr>都江堰 <wbr> <wbr>堰功道15.文翁:字党,名翁仲。西汉时期著名教育家,公元前157年任蜀郡守(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省省长),他在任期内创办了文翁石室学堂,后来成为今天的成都石室中学,他率众穿湔江口,灌溉农田上万亩,使群众受益,为水利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四川行 <wbr> <wbr>都江堰 <wbr> <wbr>堰功道

16.堰功道一隅----张松银杏
四川行 <wbr> <wbr>都江堰 <wbr> <wbr>堰功道17.堰功道尽头,前方即是伏龙观。
四川行 <wbr> <wbr>都江堰 <wbr> <wbr>堰功道18.游毕都江堰回来堰功道最后一拍
四川行 <wbr> <wbr>都江堰 <wbr> <wbr>堰功道

 

 

 

 

堰功道

    这条通往伏龙观笔直的大道就是堰功道。俗话说“饮水之时,怎能忘掘井之人;良荫之下,岂可忘植树前辈”。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江堰的社会功效与日俱增,这不仅要归功于李冰的科学选址,设计,施工,更要感谢从秦汉以来的历代驻川官吏和有识之士对都江堰的悉心维护。为了纪念治水先贤,都江堰人修建了这条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左右置放了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的有功之臣。就是靠他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的加固维修,才使得都江堰至今青春常在。他们大部分是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兴修水利的专家。作为一方的执政者,他们在深刻认识到水利对于农业、民生和社会稳定意义的同时,更是领悟了都江堰“道法自然”的科学观和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

    堰功道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龙吟沟,共有248个大小龙头向沟中吐水,沟内之水直流到卧铁之下。为什么会偏偏设计248个龙头?其实它是体现了道教思想中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变四相,四相演八卦之说,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意。在每尊塑像中间都伴有古桩银杏,古桩历经风雨沧桑,其实这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十二尊青铜雕像与伏龙观里陈列的东汉时期李冰石像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长达2200多年的历史画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