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住在海城四十几年,离牛庄也不是很远,但特意去游览还没有过,这次去吃牛庄馅饼才有机会见到古桥----太平桥。
馅饼店的老板娘介绍说:在太平桥上走一走,会平安幸福,我们自然得走上一遭,感受一下古桥的韵味和魅力。
此组照片于
2014.6.22 11:01-12:28
摄自海城牛庄镇太平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牛庄概况
牛庄镇隶属于辽宁鞍山海城市,地处海城西20公里处,背靠太子河、东临海城、北依鞍山市、西接盘锦市、南与营口接壤。
牛庄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舜时属营州,三国时属燕国的辽东郡。据《秦汉东北史》记载,公元220年,牛庄就是辽隧县的所在地,公元238年,魏明帝二年成为一个重要村庄。牛庄镇是东北地区最早开放的商埠。辽宁省海城市属镇。位于海城河下游西岸,距县城20
公里。总面积53平方公里,人口3.7万。海沟铁路、大盘公路东西横纵,鞍营、牛公路南北贯通。交通便利、水土肥美,古往今来,一直是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闻名久远的古镇。
牛庄镇的优势在于商业历史的悠久,在清代那里是全国有名的通商口岸,成为东北地区较为繁荣的陆路、水路贸易中心。后来服装行业集团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成为全镇一大经济支柱。另外,全镇食品文化尤为发展,牛庄馅饼、牛庄白酒历史悠久,名扬京华。
牛庄商业的发展源于牛庄市场的拉动。牛庄综合贸易市场和牛庄牲畜交易市场占地84亩,引来5省31市区的客商在此发财。牛庄是海城地区重点产粮区,又是各种型号焊管等制造品的生产基地。
发展历史
辽、金时辽河在牛庄附近入海,商船(牛子)云集于此,故名。清初建城。
由于牛庄地处经济和战略的重要地位,162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命皇太极亲临牛庄犒赏筑城民夫,重新修筑牛庄城,尚有东门“德盛”古城门额匾、红衣大炮,陈列于沈阳故宫,上面铸有“大金天命祭亥年铸牛庄城”字样。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来东北祭陵拜祖,返京曾住牛庄城。由于牛庄在军事上、经济上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引起西方列强的垂涎。1858年(咸丰八年)6月25日,英、法、美、俄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被列入五口通商口岸。英国侵略者托马斯·密迪乐乘坐军舰对牛庄港口进行普查时发现,牛庄“河道淤浅”,大船无法进入,相反,辽河入海口的没沟营(今营口)水深港阔,适合大船进入,于是指营口(时称没沟营)为牛庄,1861年4月营口正式代替牛庄开埠,因《天津条约》内容无法更改,对外统称牛庄,于是中外文献中出现牛庄和营口地名混淆的情况。
特色产品
牛庄地处平原,土壤肥沃,出产高粱、玉米、水稻,特产大葱、大曲酒。大(孤山)盘(山)和沈营公路在此交叉,沟(帮子)海(城)铁路经此,交通方便。
牛庄除了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港口兴旺,文化厚重之外,最令人称道的就是牛庄的名厨和小吃。像永丰德、芝兰斋、成记饭庄、胡家馆子、西域福、金达莱、宴八旗等,都是古时驰名东北乃至全国的名号。提到吃,很多牛庄人会说家乡有“十二种名吃”,《牛庄轶事》中,记录了牛庄的十二名吃,包括海记馅饼、山记馅饼、韩记熏肉、高记烧鸡、丰记糕、丁记元宵、回记油条、田记大饼、马记烧麦、刘记晶包、成记饭庄、陈记炸糕等。可惜的是,十二种名吃中多数失传,唯馅饼流传至今,且喜爱者众。
文化遗产
牛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闻名中外的东北高跷,就发源于牛庄,已被国家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靡全国的二人转,他的前身就是喇叭腔,也是牛庄固有的文化瑰宝,牛庄的老爷庙大戏楼,初建于康熙年间,杨豆包子戏园子、胡家馆子戏园子、楼头戏场、天主教堂戏院、牛庄剧院,每逢庙会节日,戏曲连天,好不热闹。牛庄的小吃也享誉国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牛庄馅饼”,驰名国内外,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牛庄除了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港口兴旺,文化厚重之外,最令人称道的就是牛庄的名厨和小吃。像永丰德、芝兰斋、成记饭庄、胡家馆子、西域福、金达莱、宴八旗等,都是古时驰名东北乃至全国的名号。提到吃,很多牛庄人会说家乡有“十二种名吃”,《牛庄轶事》中,记录了牛庄的十二名吃,包括海记馅饼、山记馅饼、韩记熏肉、高记烧鸡、丰记糕、丁记元宵、回记油条、田记大饼、马记烧麦、刘记晶包、成记饭庄、陈记炸糕等。可惜的是,十二种名吃中多数失传,唯馅饼流传至今,且喜爱者众。
太平桥
清朝中后期,牛庄商业兴盛,全城幌杆林立,招牌迭挂,当时曾有“南麒麟(指广告)北招牌,中间夹个望乡台(指门脸)”之说。每年正月初六开市,从太平桥开始,鞭炮纸末铺满大街小巷。
今日的太平桥已是古镇牛庄的标志性建筑了。历经数次维修,老桥的面容依旧,青石桥板像镜子一样光滑。牛庄人深爱着这座桥,从古到今一直如此。64岁的马万福老人可以摸着每一块桥上的石栏雕塑,讲出哪一处属于老桥,哪一处又是后人所修。太平桥东西两岸各有居民,上百年来桥东和桥西居民中,不知有多少出嫁的俏女子从太平桥上头顶花盖嫁到对岸,又有多少俊儿郎从太平桥上欢天喜地的迎娶新娘。多年之后,桥东桥西的界限已经不再明显,东西两岸联姻着几十个家族。甚至在许多年轻的牛庄人心中完全淡化,没有了桥东桥西的概念。
遥想当年的太平桥两岸景致,别有一番风味。商号云集,许多老者还能清楚的记得,太平桥两岸饭馆的幌子是什么样子。马万福说,挂幌以罗圈为幌,上边有三根绳,糊白纸条,上下系白花或彩花,代表烧麦、花卷;中间的罗圈代表罗面的罗;下面的纸条则代表面条。红色幌是汉族饭馆,蓝色幌是回族饭馆。挂一个幌为经营单一品种的饺子馆、包子铺,两个幌子卖家常便饭和一般炒菜的中等饭馆,四个幌子的是包办酒席的饭店了。
太平桥始建于1849年,在此之前,进入牛庄镇里的唯一通道是用船连接起来的一道浮桥。建成后的太平桥全长50米,高5米,桥下15孔。整桥为青石结构,桥栏上刻有形态各异的石猴、狮子、石榴、桃等吉祥物。马万福老人的记忆中老一辈常常提及,太子河涨潮时太平桥桥东北侧的青石码头上会停泊大量舢板,镇里人会把货物运上小舢板,然后通过舢板转运到大河河口处的海船上。“小时候去温香是要坐船的。”马万福老人回忆。
许多牛庄老人熟知有关太平桥的一个传说,他们更相信桥是鲁班修建的。相传石拱结构的太平桥修建时,从两头往中间对接,可到了最后只剩一块石头,正当工匠们一筹莫展时,一老者出现并留下石头一块,与太平桥缺口处严丝合缝。这位老者便是鲁班的化身。又有传说,太平桥高于天主教堂。法国人修建天主教堂时,修一次量一次,可天主教堂就是没有太平桥高,百姓传说这也是鲁班在作弄洋人。看来爱国热忱,古镇牛庄的先人丝毫不逊色于后人。
城古八景
一、紫气东来(地藏禅寺)
地处古镇东河边,藏云吐霭雾遮面;
禅林暗喻幽明界,寺中明显阎罗殿。
紫衫龙王河戏水,气喷白额站山间;
东望朝霞红似火,来揭缔听神兽前。
地藏寺建在海城河进入护城河入口处,每当朝霞乍起晨阳半落之际,站在寺门前向海城河望去,腾腾雾霭氤氤彩虹里看铺天紫气迎面而至,顿感虎虎雄风勃勃生机,一天之际在于晨诚不谬也。值此之际,地狱的可怕阎罗的阴森皆一扫而去也!
二、古槐夜钟(马神庙私塾)
马王头上三只眼,神目如电照人寰。
私心恶欲难藏匿,熟读经史意自坚。
古今多少忠义事,槐榆松柏梅竹兰。
夜来秉烛览青史,钟声阵阵想耳边。
马神庙在晚清颇有名气,十几进士,进百举人皆出于此。庙中供奉的马王爷也被牛庄掌管文运的神,因此说马王爷是学子胸中的偶像,马王庙私塾是牛庄地区的人才库。
三、海韵龙祥(会馆影壁)
会馆瑶池聚众仙,馆处蓬莱三山间。
影徒东海白鹤舞,壁靠昆仑赤兔眠。
海天飘渺灵宵宫,韵律清高广陵散。
龙游八极鲲鹏起,祥云六合照人寰。
会馆为冀兖青扬会馆,馆前二龙戏珠的琉璃影壁,有动人的传说,。影壁下的荷花池,池水常年不干,据说直通海底。
四、一柱擎天(法国教堂)
法水洗去尘世怨,国泰民安兆华年。
教源西方结福果,堂显圣迹种善缘。
一朝信奉耶和华,柱石确立心里边。
擎开福门淋圣水,天之尽头伊甸园。
此教堂为义和团运动后,清政府拨款给法国人重修的哥特式法国式大教堂,建成高度近50米,为辽南建筑之最。
五、神楼新月(清真古寺)
清净纯洁信阿拉,真主座前把愿发。
古风旧俗做礼拜,寺内经声唱天涯。
神佑回民成大业,楼接云汉起云霞。
新阁犹如麦加殿,月沾圣灵照我家。
此楼在依斯兰建筑中,是少见的中国宫殿式风格,其取样为山东济宁大清真寺。
六、河口昏鸦(西小商港)
西接辽海水连天,小小渔舟河唱晚。
商离锚地飘过海,港通八国落千帆。
河边神女枭姬庙,口岸邮局领事馆。
昏阳夕照春去了,鸦鸣秋色上驭船。牛庄港在牛庄北五公里辽河(太子河)交汇处,岸边无有固定码头,装卸货都在大小船之间进行,船去货尽之时,河水漫岸鸥鸦拣食,令人感慨无限。
七、石坊精魂(甲午战争)
甲子中日主战场,午夜浴血在牛庄。
战事惨烈悲泣壮,争寸夺尺杀声昂。
石垛铁铸英雄气,坊碑血染钢脊梁。
精忠报国岳武志,魂游华夏育沧桑。
甲午海城牛庄中日之战,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战场,战争场面惨烈宏大、残酷艰难,参战将士浴血拼死、英勇不屈以少胜多的动人场景,让人回味、民族振奋。战后为死难烈士御建的石坊,代表着中国军民气节和民族的精神。
八、太平夕照(石桥古道)
石砌大桥通东西,桥上鲁班显神迹。
古镇百年沧桑事,道听途说无具细。
太大承载浑然受,平常担待一肩提。
夕阳映红岸边树,照亮莲花河中鱼。
太平桥是牛庄现存古遗迹保持最完好的一处,百多年间走兵过货洪水地震难动厘毫。据专家讲,在桥梁建筑史上也属奇迹,其稳如山,坚如石之特点可称孰式桥之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