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公子王孙酷暑长安历史 |
分类: 随感杂谈二 |
一.窖冰驱暑:每年隆冬时节,流经长安北郊的渭水河面会被严寒冻出一尺来厚的冰层来。权贵人家便动用民工去河面凿冰,并把取出的冰凿成长方形冰块运回城中,藏入宅院中的地窖里。地窖深广,底部铺上柴草,四周立有木柱,把冰块一层层码好后,再用厚厚的柴草和泥土封顶。地窖口收拾得严严实实,密不透气,里面的冰块在来年入伏前绝不会融化。到了次年盛夏酷暑时节,挖开窖口,逐日取出藏冰,放置房中,即可籍冰融之寒气驱除暑热。唐人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杨氏子弟,每至伏,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席间,座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挟纩者。其骄贵如此也。”文中说,杨氏家族的子弟亲属每到伏天,便把窖藏的大冰块取出,让工匠雕琢成冰山模样,环置宴席四周。不但让宾客心理上增加寒冷的感觉,而且,酒至酣时,宾客真的各有寒意,甚至还有人裹上了丝绵衣。杨国忠子弟不仅自己享用藏冰驱暑,还用这些窖藏冰块交结朝臣。“每至伏日,取坚冰,令工人镂为凤兽之形,或饰以金环彩带,置之雕盘中,送与王公大臣。”伏天送冰,犹如雪中送炭。况且还把冰块琢成祥瑞之形,并在雕盘中饰以金环彩带,谁见了不会心中大喜?这种交结王公大臣的手段不可谓不高。
二.高搭凉棚:夏天的房子里面如同蒸笼,逼得人们不得不逃到屋外纳凉。然而,暴晒在太阳底下也是不行的,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搭凉棚的办法来遮挡毒辣的阳光。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富家子“每至暑伏中,各于林亭内植画柱,以锦绮结为凉棚,设坐具,召长安名妓间坐。递相延请,为避暑之会。时人无不爱羡也。”文中说,公子王孙、富贵人家,在伏天到来之时,纷纷在自家园林里竖起高高的画柱,以锦帛为顶,搭成凉棚。棚中设置坐具,并召长安名妓坐于其间,唱曲取乐,以此法消暑,怎不清凉快乐?而且各家还相互延请,作为避暑之聚会。这样高级的消暑方式,让当时的普通长安人羡慕不己。想来,这种消夏的方法,一定不会比在如今的高级会所休闲避暑差。
三.另辟蹊径:夏天,最难熬的当属胖美人杨贵妃了。这位以丰满著称的美女,冬天可以用手把玩屋檐垂挂的冰柱而不觉得冷。可一到夏天就麻烦了。“贵妃每至夏天,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开元天宝遗事》)轻绡是一种特别薄的丝织品,一匹(约合33米)绡的重量只有二两半。这样薄如蝉翼的东西做成衣服,轻盈飘逸自不必说,可穿在身上,穿与不穿几乎没有两样。但贵妃仍然热得难受,一天到晚让侍女们不停地给她摇扇子。热得实在受不了,她就把玉石含在口中。“贵妃素有肉体,至夏苦热,常有肺渴,每日含一玉鱼儿于口中,盖借其凉津沃肺也。”(《开元天宝遗事》)这种含玉以凉其津液,润其肺热的方法,不知是心理作用大,还是真的有凉津沃肺之功效。无论如何,在所有降温方法都用尽的情况下,含玉也算是一种胖人另辟的驱暑蹊径吧!
四.进山避暑:酷暑下,皇帝的日子也不好过,当太监们轮番扇起的热风无法消除暑热之后,他们想到了进山,即躲进深山里去避暑。进山当然不能住在山洞里了,需要在山里建造行宫,而建造行宫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折中的办法就是简易行事。譬如,唐太宗就只是将原来建造在山里的玉华宫的正殿上加了瓦,而其余偏殿一律用茅草苫顶(《环宇记》)。简朴的唐太宗就是选用如此简便的方法来避暑的。
请点开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您喜欢的:
一. 龙凤呈祥喜洋洋
二. 诗仙李白真的得道成仙了吗?
三. 揭秘:谁把诗仙李白送进了监狱
四. 开宦官娶娇妻历史先河的唐朝宦官
五. 杨贵妃命殒马嵬驿后的奇闻传说
六. 广西漫游记
七. 京冀津之行
八. 初夏鄂赣游
九. 金秋北疆行
十. 贵州风情录
十一.新西行漫记
十二.寻找消失的徽州
十三.走进西藏
十四.滇西旅行散记
十五.家乡寻踪
十六.影像深圳
十七.文革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