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金周”——文言文

(2007-09-28 21:55:26)
分类: 可有可无

查看全文时可能看到一片空白。全选再粘贴

一、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译文:

明晓六经的要旨,广泛涉略百家著作,即使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纯朴社会风俗,也能学到一技之长,得以帮助自己。父母兄弟不可长久地依靠,乡土也不能永远作为保障。一旦流离失所,无人可以庇护你,就当求助于自身了。

 

二、

1、拜访;咨询;一向;注重

2C

3AD

4、译文【】处

5、敢于直言;善于识人;不重名利

译文: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一带)人。年轻的时候喜欢学习,广泛阅读书籍文献,言谈颇有文采。二十几岁的时候,【在青州、徐州、并州(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一带)、冀州(古代九州之一)中间游历学习,和他交接的朋友大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向来地位显赫、远近闻名(或者译为“一向尊重知名人士”——求教于方家),搜罗天下从事四方游说活动的读书人,很多读书人归顺依附于他。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优厚地招待他,并拿当前(我以为此处的“当时”与现汉不同,应译为“当下、当前”——求教于方家)的一些大事咨询仲长统。仲长统对高干说:“您有远大志向但缺少雄才大略,思贤若渴却不能知人善任,这些是您要谨慎的地方。“高干一向自高自大,没有听取他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不久,高干凭借并州反叛,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并州、冀州的人都因此惊异于仲长统的才华。仲长统生性豪爽洒脱,凡事敢于直言不讳,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常常沉默无语,而性情变化不定,当时有的人称之为“狂生”。每一次郡府下令召见他,他总是称病不去。他一直以为凡是游说帝王的人,都是想以此立身扬名罢了,可是名不能常在,生命又容易磨灭;而悠闲自得,与世无争,却可以及时享乐人生(我以为“自娱”就是使自己快乐,和现汉没有区别——求教于方家),希望选择清静空旷的地方居住,以使自己的心志得到快乐。

详解:

该段材料选自《后汉书·仲长统列传》,《后汉书》属于前四史之一,自然属于正史,看来大家的意见起了作用,以往上海试卷的选文多为笔记类,野史,生活化、平民化倾向十分明显,教师们颇有微词,认为课本多选正史,高考老是笔记,不利于中学教学。07年选文的这种变化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本文的传主为仲长统,中心事件是与高干的交往,表现其“狂生”的性格。共编制了5道题目,分别考查了实词、古今异义、虚词、翻译、性格概括等知识点和能力点,侧重于文言知识的考查。

1题要求写出4个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过”、“访”、“雅”、“矜”四字,应该说较之去年的同类试题要常见的多。“过”,“来访、前往拜访、探望”等为史书上的常见用法,如: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战国策·齐策四》)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谊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史记·魏公子列传》)“访”,上古只有询问义,没有拜访的意思,如: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雅”,“平素,向来”也很常见,如:予雅道冠,拄杖二癖,每自笑叹。(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后汉书·张衡传》)“矜”,“注重、慎重”义,如: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书经》)掌握了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再结合上下文,便不难推断出其语境义。

2题考查古今异义的知识,这应该也是学习古代汉语一个难点。答案是C项,“当时”即“过去发生某件事情的时候”。A项“书记”,此处指“指书籍、书牍等”,如:闭户读书记;数通书记相报谢。而现代汉语指:①党、团等各级组织中的主要负责人;②旧时称办理文件及缮写工作的人员。B项“待遇”,此处为动词,即“接待,对待”,“善待遇”即友善地待他。而现代汉语指:①指享有的权利,社会地位等;②物质报酬;工资福利。D项“可以”,此处为“可以用来”或“可以以此”,“可”与“以”为两个虚词,而现代汉语指: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还有“①好,不坏;②厉害”等义。总之与古文的用法有很大区别。

3题考查虚词“以”,亦属常见词汇。分别涉及到连词、介词用法,AD均为连词,表目的,有“来、用来”等义;BC均为介词,但A项的意义是“因为”,D项的意义是“凭借”,所以有区别。

4题为翻译题,是古文考查的重头戏,是对学生古文能力的综合考查。答案及评分标准是:(1)(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代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3分)(省略部分补全1分;倒装句式1分;“异”1分)(2)不久,高干凭借并州(之力)反叛,最终落到了失败的结局。(3分)(“以”1分;“卒”1分;“至于”1分)可见涉及到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值得注意的是“以”字的同一用法考查了两次,可见其多么常见、常用。这提醒我们重视课本上常见的文言知识的积累。

5题问“文中写仲长统和高干的交往,突出了仲长统哪些个性特点?”限定了范围“文中写仲长统和高干的交往”,我认为主要突出其“敢直言”、“善识人”的性格特点,而答案还要求答出“不重名利”,恐怕就有难度,因为这一点主要通过下文对其介绍来反映的,当然,“敢直言”肯定也是“不重名利”之人,只是并不能直接得出。

 

三、

1C

2B

3D

4B

5、译文【】处

译文:

太史公(司马迁)评论《诗经》,他认为“《诗经·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是淫乱;《诗经·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凭我看来,这只是了解《风》、《雅》中周衰之际的作品罢了,怎么察看《诗经》的主流呢?从前先王的恩泽衰微,然后《风》中周衰之际的作品于情理之中而发生,虽然恩泽衰微但没有竭尽,因此,还因道德礼仪而终止,认为贤在没有终止的地方罢了。在情理之中而发生,因忠孝而终止,他的诗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古今诗人非常多了,杜甫可以称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现在定国因为我的缘故而获罪,贬谪到海上三年,一个儿子死在他贬谪的地方,一个儿子死在家中,定国也生病差点死了。【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可是定国回到江西,把他在岭外所作的几百首诗寄给我,这些诗都是言简义丰,语言平易和善,有治世之音,那些语言和德高望重的长者没什么不同。幽愁怨愤、寄寓感叹的作品,大概也有一些,他只担心死在岭外,而来不及报答天子的恩德,而有愧于父亲和祖先罢了。孔子说:“不埋怨天,不怪罪别人。”定国况且不埋怨我,怎么肯埋怨上天呢!我然后放下诗卷而感叹,自恨看待别人太肤浅了。

我又考虑到先前定国到彭城来拜访我,住了十天,来回往返中写了几百首诗,我苦恼他的诗作多,但又敬服他的文思敏捷,佩服他诗作的精巧啊。有一天,定国和颜长道(曾良策注:颜长道为苏轼的朋友)游览泗水,登临桓山,他们吹着竹笛,饮着美酒,乘着月色而回来。我也在黄楼上摆上酒宴来等待他们,我说:“李白死了,世间三百年没有如此快乐了。”

现在,我年老了不再作诗,又因为生病而戒酒,闭门不出,门外几步远就是大江,过了一个月也没到大江边了,糊里糊涂地,真是一个老农夫了。可是定国的诗更加精巧,饮酒毫不衰减,所到之处安闲自在,览尽山水的胜景,不因为困厄衰老而改变他的气度。从今以后,我敬服定国的原因,不只有他的诗作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