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2015-01-24 14:05:37)
标签:
西游记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
分类: 教育科研 |
《西游记》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无锡市新区坊前实验小学
教学目标:
1.能够依靠文中字词,分析孙悟空的人物形象;
2.掌握边读边做批注的学习习惯;
3.能够流畅地交流读书过程中的心得;
4.激发对原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交流读书过程中的心得,分析孙悟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激发对原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每位同学利用平时的时间,读完《西游记》少年版,并做好批注,填好预习单。
教学课型:阅读交流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同学们,这个学期,自从我们开展了“晨诵、午读、暮省”的读书活动以后,我们每个中午都有20分钟用来读书,有没有谁不喜欢这20分钟的?(哦?都喜欢?真的假的?)那我要问问你们了,你们为什么喜欢呢?
是啊,要不怎么会有那句话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那你总共看了几本书?(*本?)多少?(*本)哇,我听得目瞪口呆了。比老师这学期读得都多啊。那你最喜欢哪本书?为什么?(反复指名)
3.哎哟,看来,我们同学们这学期读的书都挺多嘛?读过5本书以上的举手!那么多,自惭形秽啊,得了,明天你们来给我上课吧,好不好?
4.说真的啊,看了你们的图书漂流卡,我真的有点儿喜出望外,看看,多好。
这还不算啥。我发现啊,最厉害的是这本书。
你看,够厉害吧!还没完呢!我看到有些同学已经目瞪口呆了。看来这书都要被翻烂了。知道这是什么书吗?在书上留过名的一起喊出来!
哈哈,没错,《笑猫日记》。看看,你们读的书透露了你们的喜好,喏,你们就是一帮喜爱欢乐的小毛孩儿。这些不就是我们班读书的小小成果吗!
二、引入《西游记》
1.好!既然大家读了这么多的书,我就想大家猜一个谜语了,要猜一个书里的人物,有没有没问题?好!谜面是一个人最爱说的四句话,要不我们一起来读吧,好不好?好,我就怕你们没本事读下来,信——不——信——?不信?那读吧,读!
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啦。
大师兄,二师兄被妖怪抓走啦。
大师兄,师傅和二师兄都被妖怪抓走啦。
师傅,大师兄会来救我们的!
这是——沙僧。
2.瞧你们笑得,好像有点道理的吧。这个人物是哪本书里的啊?(《西游记》)《西游记》是我们的必读书目,所以我们大家一起共同读了这本书。因为考虑到大家都读一本书,所以这次我们层次低一些,读的少年版,入个门没问题。现在,老师想检查检查你们读书的情况,有没有问题?好,自信满满,我就喜欢这样。第一题。(都知道?齐答吧。)
3.问题:
《西游记》的作者是
它是
与它齐名的三部作品是
《西游记》一共
最主要的人物是
《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
如意金箍棒
哮天犬
七窍玲珑塔
乾坤圈
芭蕉扇
九齿钉耙
九环锡杖
这些都不难,看这一题,有没有难度?看你们读书仔细不仔细。
哎哟,都连上了嘛,好样的,给你们打90分!这10分扣哪呢?没难度啊。接下来我们就要来深入研究《西游记》这部书,要是你们表现得好,这10分就给你们加上。
三、引入课题。
1.好!这就是我们今天上课的课题,一起读——我们爱_《西游记》。
2.那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鲁老师定个这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没有?(为什么划横线?应该填什么?)
3.真好,火眼金睛,你们肯定有人在想,今天鲁老师不是缺了字儿,就是缺了心眼儿,定这么个鬼题目。你们的微笑证明了我的猜测,一帮小坏蛋。
4.那这条横线上应该填什么字?不着急,我们这节课就要围绕这条横线来交流。
三、我们爱看《西游记》
1.先填上第一个字,一起读。
2.哟,还真敢读,你们真爱看《西游记》?那你们能说说你们最喜欢哪一回里的哪个故事?为什么喜欢呢?相机评价。)
3.学生交流。
4.嗯!大家说得真精彩!我们都有各自情有独钟的故事,大家看来你们真当得起这七个字了,读!再读(切换)。
四、我们爱品《西游记》
1.(被我骗进去了吧,看到没有,字儿换啦。/哟,居然没骗着,都这么警觉啊。)光爱看还不成,名著还需要品,就跟喝茶一样,会品才有味道。
2.《西游记》有很多地方值得一品,比如人物、环境、场面等等,你要是想细细品味的话,这本书就算花上一辈子都是品不完的,这就是名著的魅力!我们这里呢,只好小酌一杯,选个小的切入点来研究研究。这个学期,我们共同读《西游记》,就是研究了孙悟空的形象。
3.那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孙悟空呢?我们先一起来读一段文字。这一段就是孙悟空去寻找长生不老之法的文字,自由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一个怎样的孙悟空。
上岸后,猴王穿上人的衣服,跟人学说话,学礼节,走过了许多地方,一心想要寻求长生不老之法。可一直过了八九年,还是一无所获。……遇事便自己做个木筏,又飘过西洋,来到西牛贺州。
登岸以后,又遍访多时,还是没有收获。这一日,正行间……
★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八九年啊同学们,就像你们从一年级到初三的时间啊,多长啊,可是一无所获,但是他就是不放弃。后来来到西牛贺州,遍访多时,仍然没有收获,但他依旧不放弃。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坚持不懈。【板书:坚持不懈】
读到这里够了吗?还没完呢,上文还写道——读。
猴王听了满心欢喜,说:“我明天就下山,不论天涯海角,一定要找到他们,学一个长生不老的本领。”
你还看出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
言出必行,言行一致,要么不要说,说到一定就要做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们用坚定的语气,读出这句话。【板书:言出必行】
4.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是怎样读书,分析孙悟空这个形象的?抓住词句,关注对人物的描写,分析这些词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这才是真读书。不过,这样还不够。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出了些想法,就要及时在边上做好批注,以便日后回顾。你看,这是老师在这儿做的批注——一起读读。
5.在读书的过程中,老师已经让大家也做好批注,都做了没?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接下来要你们来说给我听听了,你们都读到怎样的孙悟空?
6.学生交流。
7看来我们的同学们还挺会读书的,品出了孙悟空那么多的特点,孙悟空——(读板书)
8.看,孙悟空的形象多丰满,多立体啊!读书贵在明事理,知善恶,那从孙悟空的身上你获得一些启示没有?
9.孙悟空教给我们那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看来,他也是我们的老师啊。这回,我们真可以说,我们——爱品《西游记》了。再读——(切换)
五、我们爱读《西游记》
1.读了这个标题,有的同学纳闷了吧,这鲁老师看来今天不仅缺心眼儿,脑子还糊涂了,这读和看不是一个意思吗?哼哼,这里还少了两个字——原著。
2.“我们”,也就是你们真会爱读原著吗?不爱,很老实,当着这么多听课老师也不给我一点儿面子。那你们不爱看的原因是什么?
3.好,老师今天带了一个片段来,一起来读一读:
少年版:
八戒放下耙子,整整衣服,装成一副斯文样走上去问:“女菩萨,去哪里啊?手里提的什么东西?”
原著:
那呆子放下钉钯,整整衣襟,摆摆摇摇,充作个斯文气象,一直的当面相迎。
真个是远看未实,近看分明。那女子生得: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
那八戒见他生得俊俏,呆子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叫道:“女菩萨,往哪里去?手里提着是什么东西?”
4.这是少年版的103页上猪八戒看到白骨精变的少女时的一段话,打开看看。而这是原著里的这段话,自由读读,看看哪段写得好?为什么?
对猪八戒的动作描写更具体了,看到漂亮的白骨精,心里痒痒啊,当面就迎过去,胡言乱语,色迷心窍。
对白骨精的外貌描写写得多妙啊!一起读一读。简直美若天仙。我们的少年版里干脆删掉了,暴殄天物啊。让我们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5.看,大家说得多精彩,我们还是能读好原著的嘛!所以千万不要因为怕而不去读原著,而要勇敢地喊这句话——我们爱读《西游记》原著。
六、结尾
1.好,那10分给你们加上,100分!表现不错!
2.那既然你们都喊出来了,下一步我们就该怎么样了啊——读原著。不过说实话,我们六年级再读原著的时间可能已经不够了,我有个小小的要求,在初中三年内每个人都读完四大名著,这总可以吧,有信心完成的举手!好!我们要跟孙悟空一样啊,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看好你们。下课!
评课:
鲁剑锋老师的一节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交流课:《我们爱_〈西游记〉》,可谓精彩纷呈。
首先,板块分明,目标明确。他以“我们爱看《西游记》”、“我们爱品《西游记》”、“我们爱读《西游记》原著”三个清晰的板块结构全课,每个板块均有明确的目标。从交流《西游记》中最喜爱看的情节开始,引发了学生的交流欲望,交流了读书之后最浅层的知识,是学生读书的基础。接着更加深入,品味人物形象,把握孙悟空的人物特点,切入口小,把握准确,分析深刻。最后与原著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是对孩子读书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这样层层上升,逐步推进,符合学生学习心理。
其次,品读人物,准确深入。对孙悟空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鲁老师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做到充分依靠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把更多的话语权留给学生,让他们分享交流自己读书过程中找出的对孙悟空描写的语句,段落。经过指导,孩子们能够准确的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字、词进行准确深入的分析和体悟,阅读的意识有了明显的加强。
第三,实践指导,注重方法。在课前阅读的阶段里,鲁老师就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做批注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学生在交流时都能够言之有物,且表达准确到位。这不得不说是阅读方法的教学所起到的作用。此外,鲁老师还注重指导学生抓住字词、句段,品味人物形象的方法,让学生不止读了这本书,还通过这节课,掌握怎样读书的技能。
第四,语言轻松,风格幽默。鲁老师这节课一改往日的教学风格,语言更加老练、幽默、自然,与学生的交流也愈渐充分,能真正做到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思考和想法,并适时生成新的教学内容,调节教学气氛。
美中不足的是,鲁老师上课时的体态语还需控制和把握,有些过于夸张。此外,在交流的时候,仍有一两处地方容易出现生拉硬拽,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