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钟山风景区是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集中体现,其中明孝陵景区承载了以明文化为主体,涵盖了六朝、隋唐、明清、近代等历史资源和文化遗存。景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景点和优异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之景区在国内外较高的知名度,为了景区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同时也是为了完善景区结构,弘扬以明文化为主体的历史文化景观,以此来促进明孝陵的文物保护、园林建设、旅游事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开展了本次课题研究。
本文主要针对明孝陵风景区中主要景点的植物配置的种类、观赏特性及其在与历史文化相结合中所发挥的作用展开调查并进行了阐述。
全文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整个明孝陵风景区现状进行分析、阐述,内容涉及到区位概况、自然条件、资源特征、林相分析、景源分级、人文景观资源评价、陵寝规制;第二部分则分别从景区内各个主要景点着手,并且按照孝陵整体布局及游览路线递进的顺序,通过文字结合大量图表更加直观地分析了园林植物在其中发挥的景观效果,同时通过分析总结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三部分主要是针对明孝陵风景区内另一块十分重要的资源——古树名木发表了一些看法,希望可以保护好并充分利用好来营造出具有丰富寓意的景观。
明孝陵风景区植物配置赏析
1 景区现状研究
1.1 现状概况
1.1.1 区位概况
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是中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陵墓里埋葬着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马氏。明孝陵陵宫东侧约60米处,建有太子朱标的陵寝,陵宫西侧建有明太祖的嫔妃陵寝。明孝陵从起点下马坊至玄宫所在的宝城,纵深约2620米。沿线分布着30多处不同风格、用途各异的建筑物和石雕艺术品,堪称宏伟壮观、内涵丰富。
1.1.2 自然条件
明孝陵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的宁镇山脉海拔最高的山峰钟山玩珠峰前,背阴朝阳,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属于亚热带气候。这里北依雄伟的钟阜,南向无际的秦淮河平原,土质优良,植被良好,以常青乔木松柏为主的人工森林长势繁茂,覆盖率高达81%,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明孝陵的陵址选择以中国传统的“风水学”理论为依据,继承了东吴以来历代定都南京的政治家和堪舆家的风水理念。孝陵北面以玩珠峰为后靠,南面以前湖为雀湖,梅花山为近案,天印山为远朝,左辅青龙,右弼白虎,东南两面有“冠带水”自东北向西南瞩瞩流淌,可保王气聚而不散,给置身于独龙阜的陵寝建筑营造了拱卫、环抱之势,属典型的“四神砂”风水宝地,使孝陵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
景区的森林植被,在我国植被区划中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过渡性地带。该地区的原有的常绿阔叶树遭破坏后,现尚存有:苦槠、青冈栎、冬青等常绿阔叶树种,这正是过渡性地带植被性质的例证。
现今全山人工营造有大面积松林(以马尾松和黑松为主)和栎、枫落叶阔叶林及封山育林恢复起来的天然次生林。由于北亚热带是马尾松自然分布的北缘,故表现为抗病能力差,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现大部分森林植被生长缓慢,病虫害严重,林地生产力衰退和森林的生态效益减弱。原有的马尾松有的已被枫香等阔叶林所演替,有的已由阔叶树进入而形成针阔混交林。主要森林类型为:
针叶林:主要树种由马尾松、黑松组成;
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由松类与刺槐混交林和松类与响叶杨、黄檀、山槐、麻栎等混交组成;
阔叶林:主要树种由山槐、化香、麻栎、白栎、枫香、黄连木、响叶杨、臭椿等组成;
灌木以紫薇、山胡椒、白檀、火棘、枸骨、红瑞木和六月雪等;
藤本有木通、紫藤、野葡萄、爬山虎、扶芳藤、络石等;
草本植物主要有禾本科、莎草科、菊科、豆科等。
这些灌木、藤本和草本植物多为杂生林下的地被植物。
1.1.3 陵寝规制
明孝陵按照“居中为尊”、“皇权至上”、“尊卑有别”、“统绪嗣承有序”的要求而设计。朱元璋作为第一代开国皇帝,其陵址选在钟山主峰南麓的风水主轴线上,东(左)为其长子朱标(被立为皇太子,但未及登基而病故,后被其子明惠帝追尊为孝康皇帝)的陵寝,嫔妃则葬于其西(右)侧。在建筑形式上表现为第一代皇帝和子孙共用一条主神道、子孙陵墓神道又与第一代皇帝神道相连接的格局。
孝陵以钟山为靠山(陵墓后靠之山),以天印山为朝山(陵寝正前方所对之山),以梅花山为案山(墓穴与朝山之间的小山),三山南北相望,形成陵寝建筑的主轴线。但孝陵又有两个特点:一是它建造于中国江南,这里雨水充沛,为防止水患,其排水系统必须完善,而排水体系又不能打破陵域内不同建筑组合的空间有序性和完整性;二是它的神道蜿蜒曲折,依地形而变化。规划设计上采用象征手法,取法于天,取象于地,以求天地相融、天人合一,这其中包含了深刻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1.1.4 孝陵的建筑总布局
第一部分 自下马坊迄大金门是外郭正门前的引导区,包括大金门以西的西红门遗址、以东的王门遗址,陵区入口的标志物刻有“诸司官员下马”六字的石牌坊(一称下马坊)及神路。嘉靖十年(1531年)建成的“神烈山碑”及碑亭、崇祯十四年(1614年)树立的“禁约碑”及下马坊以东设立的屯卫孝陵的京军防区“孝陵卫”的卫城也设在该区域内。
第二部分 自大金门向两侧延伸的红墙,它原先向西接前湖段明京师城垣,向东绕到钟山以北,大约顺今环陵路而行,形成孝陵的外郭。据《康熙江宁府志》记载,郭城周长45华里。在这一区域内,以通往陵宫的神道(专供皇帝的棺木、神牌通过及官员谒陵行走的甬路)为主线,沿途保存有碑楼(一称碑亭)、外御河桥、神道石像生(设在神道两旁的石人、石兽雕塑群)、神道望柱(帝陵前的标志性石刻建筑物)、龙凤门、内御河桥等,还包括与孝陵相关的东陵、嫔妃墓及位于钟山之阴的部分开国功臣墓,负责孝陵日常管理
事物的中央机构神宫监也位于这一区域。这一巨大的陵域空间位于今钟山风景区内,占地约30平方千米左右。
第三部分 是陵寝的主体,包括陵宫和宝顶(地宫之上的高大封土)、宝城(围绕宝顶的城墙)及玄宫。陵宫周围建有高峻的宫墙,陵宫平面约作长方形,分三进院落,其建筑包括陵宫门、享殿前门、享殿(举行大祭活动的主要殿堂)、东西配殿、御厨、具服殿、井亭等一系列为祭祖活动服务的各种建筑物,内红门、方城(石砌的长方形城台)、明楼(建在方城之上的大型建筑檐挂陵名匾额)及方城两侧饰有砖雕花卉的大型影壁(门楼两侧起装饰作用的附属建筑),陵宫的最后为宝顶、宝城。
这三部分的建筑互为表里,层层扣合,强化了陵寝建筑的纵深感、隐秘特征、安全及礼仪要求。
1.2 景源评价
1.2.1 资源特征
明孝陵景区总的景观特色可概括为:以明代皇家陵寝——孝陵为主体,涵盖从六朝到近代历史文化遗存,具有完整空间序列和丰厚人文内涵,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兼具有研究、保存、纪念、游览、休闲多重主题。
1.2.2 人文景观资源评价(详细内容见附件3)
a.创建帝陵新制,明孝陵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
b.陵宫布局为“前朝后寝”和三进院落;
c.建筑艺术的伟大杰作;
d.后世子孙共用第一代皇帝陵寝的神道;
e.蜿蜒曲折的神道;
f.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
g.人文建筑和自然环境高度和谐统一,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1.2.3 林相分析
1.2.3.1 松树纯林林相
松林是地带性植物破坏后,人工造林而成的次生类型。根据演替规律,其必将被地带性的植被所取代。为此对这部分林分,应加强人工保护。采取人工促进其林分天然更新,必要时亦可采取人工更新的方法,使其后继有木,抑制演替的发生,以延长这类林分的存在时间,为整个森林植被增添色彩。
1.2.3.2 针阔混交林林相
针阔混交林是针叶林向地带性植被演替的过渡类型,对这部分林分,应多为针叶树种的生长和更新创造条件,使针叶树仍有一定比例。目的是为了延缓其演替过程,使风景景观继续保持多样性。对于阔叶林更新,可适当引进常绿树种,如:苦槠、青冈栎、石栎以及枸骨、冬青、紫楠等。
1.2.3.3 阔叶林林相
目前阔叶林常绿成分较小,但已是地带性森林类型的雏形,其演替的结果,必定成为地带性植被的典型代表。所以,应采取人工播种的办法,增加常绿阔叶树品种,扩大常绿阔叶树钟种群范围,加速森林演替过程,使之形成稳定的、抗性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1.2.4 景源分级
根据以上景观资源的客观描述,结合景点本身的观赏价值、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作出综合评价,确定景点的三级划分,列表如下:
表1.1 景源分级一览表
景源分级 |
自然景观 |
人文景观 |
一级景点 |
梅花山 紫霞湖 |
孝陵陵寝区(含文武坊门、享殿前的中门、享殿、内红门、大石桥及内御河、方城、明楼及宝城、宝顶等)、石象路、四方城、大金门、下马坊、神烈山碑、禁约碑 |
二级景点 |
万株梅园 |
东陵遗址、御厨遗址、六朝祭坛、正气亭、嫔妃墓葬、 龙泉寺遗址、定林寺遗址、孙权墓遗址 |
三级景点 |
四方城公园 中日友好樱花园 |
颜真卿碑林、定林山庄、红楼艺文苑 |
2 园林植物在各景点中的配置
2.1 相关概念
园林植物(Landscape Plants),不同于一般的植物,以"园林"二字界定和区分于其它用途的植物,是指一切适用于园林绿化(从室内花卉装饰到风景名胜区绿化),具有一定的的
观赏功能,可以美化景观的植物材料。它既包括乔灌木、藤本植物、木本花卉,也包括草本花卉、草坪和地被植物;既有观花植物,也有观叶、观果及观干、观树姿植物等。另外,还有适用于园林绿化和风景名胜区的环境植物和经济植物。园林植物是园林景观的基本素材,也是园林景观的基础。它包括乔木、灌木、藤本植物、木本和草本花卉、草坪和地被植物,不仅指观花植物,也指观果、观叶、观干、观茎、观姿、观形植物等。
植物景观,主要指由于自然界的植被。植物群落、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通过人们的感观传到大脑皮层,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植物景观一词也包括人工的即运用植物题材来创作的景观。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就是以园林植物为基本素材而创造的。
“植物配置”的概念,在众多的文献综述中,说法较为一致,现总结如下。
顾名思义,植物配置就是以园林植物为主体,运用艺术手法创造出一个表达某种意境或具有某种用途的空间,即为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具体来讲就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以及草本植物等园林植物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并综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植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同时注重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表达出一定的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景观空间,构成优美的园林风景。
2.2 明孝陵景区植物配置特色
2.2.1 植物配置层次多样,季相丰富
常绿与落叶、针叶与阔叶、乔木与灌木相结合,观姿与观叶、观花与观果相辉映,梅花山春春景、紫霞湖夏景、石象路与紫霞湖秋景及孝陵腊梅园冬景相交替,形成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尤其以春季梅花山、秋季石象路、紫霞湖一带树木色彩绚烂,是南京市民郊游休闲和外地游客观光旅游的理想去处。
2.2.2 因山就势景观多样,视觉丰富
风景区丘陵高地形成绿化屏障和生态林地,同时三道御河借助自然汇水形成的河道与湖泊、池塘使山水结合,景观多样,形成清、雅、幽的环境氛围,具有较高的景观价值。
2.2.3 以植物使主题明确
在纪念性空间中,各景点或者说是各空间之间的组合过渡主要是通过线性的廊道空间来完成的,也就是说通过廊道空间的狭窄、漫长与线性无尽延伸的空间感觉来表现主体景观的宏伟庄严,为了限定这一线性空间,中国的神道空间还特意在神道两侧设计了静穆高大的石象生,两侧石人石马的夹侍和前后狭长的甬道突出了观瞻者敬畏的心情,也凸现了陵墓对生命结局象征的严肃性。但是,依照其布局再配以有着生命力的园林植物,特别是一些树形规整、枝条细蜜、色泽暗绿的常绿针叶树种,如雪松、圆柏等,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可使主题更加突出,更加激起人们的思想感情
2.2.4 植物造景的科学性及艺术性的水平均较突出
一组优秀的植物景观,在效果上既要为游人产生视觉上的愉悦,本身又要能健康生长,相对稳定。除了上述种种例子外,在明孝陵景区的植物配置中不乏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较好的范例。如神道区两边的植物配置,选择了分支点较高的银杏、枫香、乌桕、榉树等,一方面满足了神道直线前进的运动感,另一方面又不影响游览者透过分支点以下的开敞空间欣赏石象生及神道两旁的景色,同时,这样配置本身可以起到遮荫和秋季观叶的作用。
图2.1
园林植物可以引导视线
2.3 主要景点植物配置现状与分析(各景点主要植物观赏特性及数量见附件1)
下面便以明孝陵风景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景点——下马坊公园、大金门、四方城、四方城公园、神道、梅花山、孝陵陵寝区等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对植物配置进行分析与比较。
2.3.1 下马坊公园
包括下马坊、神烈山碑及碑亭遗址、禁约碑等文物景点。公园与宁杭路之间以密植竹林为隔离,内部空间开放,种植草坪及灌木,并在东北角通过高大乔木划分出次级空间,树种以青冈栎、苦槠、广玉兰、香樟、洋槐、夹竹桃、溲疏、胡枝子、紫薇、合欢、含笑、木槿、石榴、腊梅等庭院植物为主。
2.3.2 陵园路
下马坊至大金门的陵园路主要采用自然过渡的方式。道路两旁在大片的树林为背景下 以高大的悬铃木作为行道树,其下灌木采用球状海桐列植,地被主要播种沿阶草。
图2.3 陵园路春景
悬铃木绿树成荫,形色优美
2.3.3 大金门—四方城
作为孝陵核心景区游览序列起点,它很注重陵寝肃穆气氛的烘托,空间上通过乔灌木结合形成多层次的绿化,树种上选择了传统乡土树种,如雪松、金钱松、罗汉松、圆柏、冬青、银杏、乌桕、鹅掌楸、黄连木、丝绵木、枫香、桂花、紫薇、火棘、朴树、石楠、苦槠、榔榆、紫楠、青冈栎等,追求的是一种郁郁葱葱的自然林地的感觉。
图2.4
大金门春景
2.3.4 四方城公园
四方城公园位于大金门西南方,右侧为南京制表厂,左侧则紧邻陵园路,是为了满足游客休闲和观光的需要而营建的。
公园内现有栽植的园林植物品种达20余种,上层造景树种有圆柏、榉树、龙柏、女贞、广玉兰、香樟、雪松、棕榈、石楠等,小乔木有樱花、红花碧桃、紫叶桃、石榴、桂花、龙爪槐等,花灌木则选择了五针松、野蔷薇、法国冬青、杜鹃、迎春、红花继木等。
整个公园植物配置主要以大面积的草坪地被植物为背景,并在草坪上将观叶、观花的乔、灌木结合起来通过点植、列植、丛植既突出了地形的起伏变化,丰富了地表上的层次感,又克服了色彩上的单调感,还起到了相互衬托的作用
图2.6
四方城公园入口及植物景观
图2.8
与南京制表厂的分割带
创造优美的林缘
图2.10
枝叶繁茂的孤植树——香樟
图2.12
观花孤植树——石榴
2.3.5 神道及石像生
从大金门—四方城到内御河为神道引导区,是孝陵景区空间氛围的导入与增强。利用具有浓密树冠的遮荫树构成一顶部覆盖而四周开敞的空间。一般来说,该空间为夹在树冠和地面之间的宽阔空间,人们能穿行或站立于树干之中,利用覆盖空间的高度,一能形成引导视线的强烈感觉,二来可以欣赏周围的景观。
神道分三段。首段起自第一座御桥河,呈东南——西北走向,长618米,两侧布置石兽六种,共12对24件,它们依次为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每种两对,造型均为一对站立、一对蹲坐。这些神道石象生既标识着帝陵的崇高、圣洁、华美,也起着保卫、 辟邪、礼仪的象征作用。
图2.14
神道一春景
乔木:枫香、乌桕、银杏绿树成荫
图2.16
神道乔木下的杂草乱生
有车前草、蒲公英、马蹄金等
图2.18
神道一右侧春景之二
大乔木:圆柏
花灌木:美人蕉、栀子花、小叶黄杨
神道的第二段呈南北走向,长250米,依次树白石望柱一对、武将、文臣各两对。武将身穿甲胄,手执金吾,腰佩宝剑;文臣头戴朝冠,手秉朝勿,他们神情肃穆,威严端庄,是陵墓的仪卫者和忠实守护者。
图2.20
神道二春景
法国冬青篱植作背景
二月兰、阔叶十大功劳、南天竹组景
图2.22
神道二右侧春景之二
湖石、鸡爪槭、洒金桃叶珊瑚
阔叶十大功劳、南天竹组景
神道第三段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75米,它以一座石造龙凤门为开端,该门向南偏西20度,推测其结构为三间两垣,面阔15.73米,现存石柱础6个和砷石8块,石础侧面浮雕花草纹,砷石两侧浮雕云纹,这段神道的尽处是第二道御河桥。
图2.24
神道三春景之一
上层造景采用榉树、雪松间植,绿意盎然,别具一格
图2.26
神道三春景之二
下层造景片植杜鹃‘琉球红’,并配以阔叶十大功劳、红花檵木、法国冬青及红枫等,形成一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优美景观。
2.3.6
这里是明孝陵纪念气氛的升华,包括梅花山、紫霞湖、孝陵陵寝区等景。
2.3.6.1 梅花山
梅花山因三国时东吴君主孙权及其夫人葬此,古称孙陵岗,位于明孝陵正南300 米。朱元璋曾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让他给我守门吧"。故此,在建明孝陵时孙权墓没有被破坏,而明孝陵的神道只好绕过孙陵岗,这就是明孝陵的神道为什么不是笔直的原因。
梅花山遍植猩猩红、骨里红、照水、宫粉、玉蝶等珍品梅花万余株,另外还有樱花、海棠、迎春、金钟连翘及碧桃等。每年冬末初春,梅花陆续开放,红蕾碧萼缀满枝头,暗香袭人,沁人心脾,踏青赏梅者络绎不绝,逢节假日更是车水马龙。山上还建有观梅轩、博爱阁等景点。
图2.28
梅花山春景
万株梅花盛开,生机盎然
由日本福冈县各界人士捐资兴建的江苏--福冈友好樱花园在梅花山东侧,园内筑仿唐式观樱亭一座,石灯两盏;缀置具有日本园林特色的"枯山水",植8个品种的樱花2500余株,其中数百树龄已逾30年,为梅花山又添了一个十分迷人的景色。梅花樱花相继开放,更加吸引游人。
.3.6.2 紫霞湖
紫霞湖现有植被秋季景象丰富,主要以枫香、三角枫、乌桕、栾树和黄连木等色叶木为主,水体沿岸适宜绿化的地带可进一步选择一些耐湿的植物种类进行绿化,如池杉、水杉、垂柳、碧桃、杨树、枫杨、箬竹等,水中或水岸湿地也可种植一些芦苇、菖蒲、鸢尾等,进一步丰富其夏季景象。
图2.30 紫霞湖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