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曾给李谷一写过信

(2019-10-11 02:18:38)
标签:

娱乐

李谷一

乡恋

流行音乐

皮皮狗

分类: 一曲倾心-关于音乐
我曾给李谷一写过信
皮皮狗/文

我曾给李谷一写过信
  我曾给歌唱家李谷一写过信。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给明星写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那年我上高一。

  时光渐近198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正席卷神州大地,流行音乐也随之复苏,但那时流行歌曲还只称为“通俗歌曲”,因为,在当时的媒体上和人们的思维中,流行歌曲还几乎和“黄色歌曲”划等号。那时听歌远没有现在的渠道多,流传的歌曲也大都是电影插曲,这些歌曲人们或因看电影而喜欢,或通过广播节目而熟知。

  当时最火的歌手当属李谷一,要说她火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当时拍摄的电影,一般都会有一两首插曲,而大家听到的插曲,大多都是由李谷一演唱的。1976年电影《南海长城》有一首插曲叫《永远不能忘》(邝化兵词,傅庚辰曲),李谷一用纯朴低回、催人泪下的演唱,表达出一种悲苦中的不屈。这是李谷一首次为电影配唱插曲,也让这位湖南花鼓戏演员一举成名。从此,李谷一为电影演唱插曲之路一发而不可收,因此,当时曾有“每片一歌,每歌必李谷一”之说。

  李谷一当时的唱法应属“民通”,但歌路很宽,演唱的电影插曲风格多样,有饱含深情、如泣如诉的《心中的玫瑰》《妈妈,看看我吧》,有优美抒情、行腔婉转的《边疆的泉水清又纯》《花溪水》,有活泼欢快、充满热情的《迎宾曲》《洁白的羽毛寄深情》……甚至有的电影,演的什么,人们早已淡忘,但李谷一演唱的插曲,却流传了下来。比如,有部电影叫《幽灵》,片中有首插曲叫《摘一束玫瑰送与你》(凯传词,施光南曲),在女声伴唱的烘托下,李谷一细腻亲切的演唱,再加上伴奏运用了当时最流行的电子合成器,营造出一种迷幻般的意境,使整首歌曲色彩非常丰富,在当时可以说是很前卫的。我当时就是因为先听了这首歌而去看的电影,插曲现在还记忆犹新,电影情节却完全淡忘了。

  我当时有个手抄的歌本,专门搜集李谷一的电影插曲,命名为《李谷一影剧歌曲选》,歌本现在还保存着,里面抄有李谷一演唱的41首影视插曲的曲谱。现在翻看起来,诸如《山城雪》《爱情与遗产》《叛国者》《梅花巾》等电影名字都一点印象也没有了,但里面的插曲《想延安》《离别了朋友》《珍惜她》《为人作嫁几时休》却还都能哼上几句。

  当时,除了收集李谷一的歌曲曲谱,我还收集有关李谷一的各种报道,遇到载有李谷一消息的报刊,我都买回来收藏好。用现在的话说,不知道这算不算追星,反正,我在1980年3月,给李谷一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谷一同志,你好:
    我是一个业余歌曲爱好者,哈尔滨六中的学生。打倒“四人帮”不久,在一次电视节目中看到了你在唱《边疆的泉水清又纯》这首歌曲,觉得整个歌曲都洋溢着“军民鱼水情意深”的情意,使我久久不能忘怀,至今还记忆犹新,从那时起我才注意到你的歌声。特别是去年广播播放的一些你演唱的歌曲,以你那强烈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我,每当电台在预告节目中说:“中央乐团李谷一演唱的歌曲”,我就把时间记录下来,到了时间,就打开收音机,欣赏你那优美的歌声。
    你那圆润的嗓音,甜美的歌声,婉转的曲调,陶冶了我们青年的心扉,你的演唱风格别具一格,比如《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唱得热情洋溢,吐字清晰,歌中的“啦啦啦”别有韵味,《妹妹找哥泪花流》唱得深情委婉,如泣如诉,抑扬顿挫,情真意切。尤其是开头的“啊”赋予歌颂色彩,第二段末尾一句“盼哥回村报怨仇”中间的抽泣腔及强忍泪花唱出的“仇”字等等……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小花找哥的心情。
    今年一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歌曲》编辑部举办的“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选中了你演唱的《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洁白的羽毛寄深情》《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四首歌曲,在此,我向你表示祝贺。
    本月1日《中国青年报》转载了《北京音乐报》刊登的《愿你歌声更美》,其中有这样几段话:“我感到你的演唱更加甜美醇厚,在行腔、吐字、顿挫上发挥了熟练的演唱技巧。但这时也有人议论你在表演上似乎有些过分夸张,我也感到稍嫌琐碎。”“最近在电视剧《三峡传说》中听到你的演唱之后,对你的议论多起来了,许多人对你的唱法是很不以为然的。我们为你担心,你在演唱上出现一些矫揉造作、轻飘和浅薄的东西。可惜,你那纯朴深情的演唱风格几乎不见了。”“你善于博取众人之长,并结合自己的条件,逐渐形成了你特有的演唱风格,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可是现在你似乎正在徘徊。是为了听众吗?当然一位歌唱家没有听众那是不愉快的;但只是考虑怎么适应某些听众的口味,那也将是危险的。”我和这几段话见解不完全一样,我认为你不是在徘徊,而是在寻求新的唱法,扩大你的演唱范围,《三峡传说》中的插曲,正是一种创新,这怎么能是徘徊呢?!但你在演唱电影《小花》插曲《绒花》和电影《樱-サクラ》中《妈妈,看看我吧》这两首歌,我也认为有些过分夸张,因我对你的唱法不完全理解,不知道说的对不对。
    愿你这颗现代歌坛上引人注目的璀璨明星,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愿你“青春吐芳华”,“一路芬芳满山崖”!
    以上是我的一点偏见,如果你接到这封青年听众的一封普通的然而是热心的来信之后,望回信,告诉我,我说的对吗?
    此致
敬礼!
                                                  歌曲爱好者:苑金山
                                                      一九八○年三月九日
       
  任何敢于创新和开拓的人,伴随着的也有风险。关于当时对李谷一唱法的争论,后来才知道,在文艺界曾引发了一场关于“轻声”“气声”乃至上升到“黄色歌女”“靡靡之音”的大讨论,后来,人们把这一事件称为“乡恋风波”。

  据北京日报文化新闻部搜狐号“艺绽”《「印迹」74岁李谷一回望《乡恋》风波:我就像个“矛盾的中心体”》一文回顾,1979年,李谷一为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配唱主题歌《乡恋》(马靖华词,张丕基曲),在《乡恋》中,李谷一首次运用了气声技巧。然而,这首歌却把李谷一带进了舆论的旋涡,批评之声随之而来。一开始只是争论,后来就变成了批判,批判的焦点就在于她的唱法。虽说当时已经改革开放,但音乐创作仍然受只有“高、快、响、硬”的风格影响,《乡恋》被批判为“靡靡之音”“大毒草”,李谷一也被扣上了“黄色歌女”的帽子。煎熬持续了3年,直到1983年,李谷一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公开演唱,《乡恋》才被正了名。思想观念上的进步,推动了艺术上的发展。此后,气声技巧的运用被广泛接受,而作曲家张丕基在《乡恋》中使用的流行元素,如电子琴、电吉他的配器,探戈节奏以及带有流行风格的鼓点也迅速风靡,引领了上世纪80年代初的音乐潮流。

  因此可以说,《乡恋》并非一首歌那么简单,而是改革开放初期文艺界内的一颗“信号弹”。后来,有专家对李谷一及其《乡恋》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乡恋》是中国内地第一首流行歌曲,李谷一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先驱者。
  其实,当初给李谷一写信,绝对没指望能收到回信,只是想通过写信的方式,表达一下我对她的歌曲的喜爱和看法。在发出信件3个月后的一天,忽然有同学告诉我,你有一封中央乐团的来信,我才下意识地感觉到,应该是李谷一的回信。一边从教室往楼下收发室跑,一边想,肯定是中央乐团官方给歌迷的统一回复,因为我当初的信是寄到李谷一所在的单位中央乐团的,人家一个大歌唱家,哪有工夫亲自写回信呢。

我曾给李谷一写过信
  拿到回信后先端祥了一下,信封很小,很薄的棕黄色纸,上面手书“哈尔滨六中 交 苑金山同志收”,右下处是印刷的“中央乐团”4个红字。找个无人处,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一张白纸上,字是那种铅字打在蜡纸上油印的,只有上面的收信人姓名、回信日期等几处是手写的。信的全文如下:

苑金山同志:
  3.9的来信收到了,谢谢你们为我花费时间写来这些信。你们对我艺术上的热情鼓励、关心及帮助,我由衷的深表敬意和感谢。
  我的工作如果取得一点成绩,与党多年的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爱护分不开的。今后,我只有更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探索创新。我愿用自己短暂的艺术青春,为党、为人民多做点工作,为我国民族声乐做点贡献。
  愿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美好明天共同努力吧!
  致同志的敬礼!                                                                                                                                          中央乐团                                                                                            李谷一                                                                                         6.6
  
  看得出来,信是统一回复的,所以内容很“官方”,自然,我在信中提出的问题也不可能在回信中找到答案了。

  后来的很长时间,我继续收集着关于李谷一的点点滴滴,和一开始只能抄到歌曲曲谱、搜集报刊文章不同的是,从1980年代初期开始,可以买到唱片了。但因为那时的经济条件不好,不允许见到什么就买什么,记得那时一张黑胶唱片得2块4毛钱,而在农村,大人们下地干活,一个月也就挣20几块钱。就这样,在我那时收藏的仅有的不到10张黑胶中,就有一张李谷一的唱片,里面的歌包括《南海长城》《樱》《小花》《黑三角》《泪痕》等电影的插曲,都是她早期的经典啊。

我曾给李谷一写过信
  再后来,盒带渐渐取代了唱片,就开始买李谷一的盒带了,李谷一当时最流行的盒带,当属太平洋的《乡恋》。记得当时家住在郊区,有一阵子,附近的农场大喇叭在广播之余,天天放这盘带子。里面除了大家熟悉的《过去的事情不再想》《迎宾曲》等,还有几首特别欢快的歌曲《阿哥伴我放羊》《皎洁的圆月挂在天上》《可爱的杜鹃花》,也因为这盘盒带而流传开来。

  通过这盘带子,我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盒带里的电影电视插曲,伴奏都经过了重新编配,演唱风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其中的《乡恋》《心中的玫瑰》,没有了电影原版中那种如泣如诉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偏重轻快的配器(现在叫编曲)和清丽的演唱,让人听后感觉少了一分真情。当时好像在哪看过一篇介绍,说是出版社考虑带子的可听性和流行度才这么做的。另外,作为中国接受港台流行音乐的前沿,地处广州的太平洋影音公司,它的制作氛围和商业考虑,也决定了产品风格的定位。不过当时中国唱片社出版的一些电影插曲盒带,还是非常接近电影原版的,所以当时买李谷一的盒带,尽量能买到太平洋和中唱的不同版本。不过,现在已经找不到《乡恋》的电视片原声版本,也就是说,连电视片《三峡传说》的视频,寻遍网络也难觅踪影了。

  现在,收集李谷一歌曲已经非常方便了,网络的发达,不仅可以用手机直接收听李谷一的大部分歌曲,她的所有歌曲出版物,也几乎能通过网购拥有。

  始于骨子里的性格,从搅动起中国流行音乐大潮的《乡恋》开始,李谷一就是个勇于不断创新、遇事心直口快的人。据有关资源记载,2000年8月,身为东方歌舞团党委书记的李谷一怒揭团里腐败内幕,并因此被调离岗位。有一次,李谷一创建的中国轻音乐团应邀为煤矿管理学院义务演出一场,当时乐团里的年轻人喜欢摇滚,就把崔健请来助阵。有一位领导给李谷一递来一个条子,上面有150个干部的签名,写着“他再唱下去我们就退场”,李谷一看了看条子,硬是没让崔健下台。2011年,李谷一受邀作为点评嘉宾出现在金钟奖舞台,在全国总决选女子组比赛中,选手苏晴迟到,却破例获得上场演唱的机会。李谷一当场提出反对意见,并最终决定退席……如今的李谷一在接受央视专访时,仍然“口无遮拦”地谈音乐、谈人生。和她的《难忘今宵》一样,她和她的歌,成为我们记忆中永恒的乐章。

我曾给李谷一写过信
    “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李谷一开启了大陆流行音乐的一个时代,她是中国流行音乐史上一个独一无二的样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