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现代人还需要学习《弟子规》吗?

标签:
中国孩子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弟子规归心似箭杂谈 |
分类: 时尚生活-资讯传真 |
《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现代人还需要学习《弟子规》吗?
在本剧第20集《归心似箭》里学堂老师王大智先生在课堂上问:孩子们,为什么我会让大家常常温习《弟子规》,你们懂得吗?豆瓣(学童)说:先生,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弟子规》里讲得都是学童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遵守的规范。王先生点点头。这时七妹(学童)点题说:《弟子规》最重要的四个字“孝、悌、仁、爱”,人如果连这四个字都做不到,那就不能成为人!
有这么重要么?为什么《弟子规》这部成文于清代的小书会被认为阐明了如此(为人)重大的道理呢?既然如此重要,为什么今天的学生和成人都知之甚少呢?我们今天是否还需要学习《弟子规》呢?
《弟子规》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本书自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秀才李毓秀所做《训蒙文》而得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后辈敦伦绝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另外,《弟子规》在作为中国古代启蒙读物上的重要意义仅次于《三字经》,由此可见它的普及性了。
在《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的《归心似箭》这一集中,学童老师王大智就对不太孝敬婆婆的易太太循循善诱,最终让易太太对《弟子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易太太想要借《弟子规》看看的时候,王先生是这么说的:
“这本书啊,来头可大了。我们为什么要看弟子规呢?太太,您也知道,咱们给孩子看的启蒙书多得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不都是吗?可是为什么要看《弟子规》呢?
这本书是前朝大才子李毓秀编写的,写的可都是我中国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啊,圣人不是说吗?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不光给小孩看,大人也需要经常对照检查,别小看了这本书,这书里说的内容三岁小孩明白,但八十岁老翁不一定能做到,如果真能遵守,那可就是圣贤之人啦!”
王先生给易太太所吟诵的是《弟子规》的总叙部分。他说的很对,这本小书的确是不仅是小孩看,而且应该大人看,人生为人的主要准则,就浓缩在短短的一二十个字当中,精炼和经典。“如果真能遵守,那可就是圣贤之人”了,一句话,就点破了此书的要旨,说明了它与其他蒙学读本的根本区别,从而可以吸引听者有兴趣去了解此书何以有此魅力。
在看到易太太已经对自己所讲的道理产生一种十分敬仰的情绪之后,王大智老师又开始用《弟子规》中的道理结合自己也正在关注的易太太不孝敬婆婆的问题,对她进行劝诫,希望能让她有所悔悟。王先生说:
“(有人说)他儿子布仔还念学堂,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一点道理都不懂,不知道孝敬父母,只图自己享乐。看着吧,早晚报应会来的。他俩(易先生夫妻)不孝敬老母亲,将来布仔也不会孝敬他俩。孩子们是会看着父母的行为,你怎么对他奶奶,他将来也怎么对你们。”
在这里,王先生是启发易太太,你不仅要让儿子布仔通过学习《弟子规》来孝敬自己,更重要的是还要自己去实践其中的道理,去孝敬公婆,这样才能让儿子明白,这书中的道理是所有人都应该去践行的,那样,才能种善因得善果,于所有人有益,最终才能真正的对自己有益!
由此可见,剧中的主人公,私塾先生王大智充分研透了《弟子规》,并且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果。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类似像易先生和太太这样的,或者不孝敬父母,或者不懂得怎么去孝敬父母,或者不懂得怎么才能处理好对孩子的教育的人非常之多。由于近30年来来我国专注于经济建设,在传统文化衔接上存在很大问题,德育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短板,在此情况下,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弟子规》的重要历史价值呢?
在《弟子规》中,不仅涉及调节亲情关系、人际关系、个人修为,为人的层次等等基本规范,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几百年来已经浸润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血脉联系,很容易打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灵魂,从而激发起一种充满崇高感的启蒙。由于它的浅显易懂,同时又兼有全面和深刻性,更重要的是,它的诗性和易于接受的特性,它理应再次成为中国广大少年儿童甚至承认的德育读本。
让我们跟随者《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之主人公王大智老师的吟诵,进入《弟子规》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