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时光的哈尔滨老道外民俗雕塑(图)

标签:
哈尔滨老道外民俗雕塑中华巴洛克街区空姐制服诱惑哈尔滨车展车模 |
分类: 冰城驿站-我的家乡 |
雕刻时光的哈尔滨老道外民俗雕塑(图)
皮皮狗/文、摄
小时候,有同学在道外住,周末常领我们到他家去玩,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钻胡同。道外区是哈尔滨开埠地之一,建筑密集,百姓杂居,街市繁华。走在纵横交错的胡同里,上面是一线天,对面遇到行人,有时还得侧着身才能通过。也就是在那时,道外那些中西合璧的巴洛克建筑之美,也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许多承载着万千百姓艰辛与梦想的老房子已经被拆除。为了再现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哈尔滨对南头道街、南二道街、南三道街及周边街区进行分期改造,现在修复的“中华巴洛克”,已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而是这座城市文化与历史的记忆。
道外的中华巴洛克街区已有百年的历史。19世纪末中东铁路修建后,大批外国人和外国资本纷纷涌入,随之而来的新艺术运动、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和折衷主义等各种艺术风格的建筑纷纷出现,使哈尔滨迅速发展成为远东大都市。其中“巴洛克”是17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巴洛克建筑装饰繁复而富有激情,线条丰富而富于变化,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当时,一批山东、河北等地的
“闯关东”移民,率先在旧名为“傅家甸”的道外区,以南二道街为起点兴办商业店铺。20世纪20年代,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参照华丽的“巴洛克”建筑,并用中国传统特色的饰物对建筑进行改造。于是,一系列“巴洛克”式的立面造型上,出现了蝙蝠、石榴、金蟾、牡丹等有吉祥意义的中式图案。后来,这种建筑风格被专家学者赋予了“中华巴洛克”的名字。
为复现老道外“中华巴洛克”街区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在修旧如旧的百年老街上特意设置了29组雕塑,涵盖了早年东北民间磨刀的、算命的、卖货郎、剃头匠等多种行当,以及滚铁环、腌酸菜等旧民俗。这些铜质雕塑,跟真人一样大小,姿态自然,神情逼真,反映了当年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为老街增添了一道人文风景。
老道外知名小吃也齐聚这里,餐饮一条街成为中华巴洛克保护街区内的一大亮点。置身于青砖墙石板路的旧时街巷和装饰古朴的饭馆,尽情品尝东北风味的特色美食,忽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怀旧感,这实在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老字号张包铺和李氏熏酱老街砂锅居门前的铜塑店小二,神态逼真地招呼着客人,仿佛那熟悉的吆喝声又在街头回响……
那天再次造访老道外,正赶上阴天,天很凉,街区的行人不多,改造中的一些街区还没有完全开放。漫步在街道上,两旁的铜雕有些黯然,卖唱的小姑娘神情忧伤,摇着波浪鼓的货郎默然站立,剃头的师傅和顾客各自想着心事……旧时光就在这灰蒙蒙的老街上如梦般徐徐流转。
推开两扇黑漆大门,步入一个很大的院落,四周是灰色的二层楼房,红绿相间的外楼梯和走廊古色古香。院子里散落着几组铜雕,有坐在板凳上用大木盆洗衣服的妇人,有正在用大号缸腌酸菜的大叔。院子里此时正晾晒着大量白菜和大葱。此情此景,雕塑仿佛活了起来,历史与现实融为了一体。飞逝的是时光,传承不息的却是古老的民俗和勤劳质朴的民风。
随着时代的变迁,街面上这些昔日的民间行当大多已消失,但那些远去的岁月却仍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中,永久鲜活,永远难忘。
老道外是哈尔滨建筑艺术的博物馆。21世纪的今天,徜徉在这百年老街上,轻抚铜雕,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在触摸的指尖油然而生。
(本文刊载于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北国旅游》2013年3月期 责任编辑 崔伦强)
爱摄影,爱八卦,也爱空姐、爱猫狗
我不是明星,我是吐槽明星的皮皮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