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盛唐作者
盛唐之诗是唐诗的最高峰,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在此时期,出现了大批天赋极高的诗人,其诗歌达到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而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无疑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最伟大的天才诗人。
苏廷页
苏廷页(公元670—727年)字廷硕,瑰子。苏廷页少年时聪明绝顶,博览群书,且过目不忘。中进士后,初为乌程县尉,后升监察御史。苏廷页著有文集30卷传世,其文辞高妙,与著名文学家张说(封燕国公)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
张九龄
张九龄(公元673---740年)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后人称其为张曲江。他是一代贤相,以正直敢言见称。唐玄宗欲以李林甫为相,问张九龄可否。九龄直言将来“祸延宗社”。玄宗因之不悦。张九龄罢相四年死。时人以开元以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而相李林甫为当时社会的治与乱的分水岭。他的诗精炼而质朴,寄意深远,冼尽六朝铅华。前人评为“首创清淡之派”。
李隆基
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公元685---762 年),唐睿宗李旦之子,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他平定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有功,被立为太子。睿宗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受禅即位。即位初期,厉精图治,开元年间,使唐王朝进入了全盛时期。晚年以声色自娱乐,宠信权臣李林甫、杨国忠,政治上日趋腐败,导致安史之乱,仓皇奔蜀。后太子李享(即唐肃宗)登位,被尊为太上皇。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回长安,五年后抑郁而死,做了四十四年皇帝。李隆基自幼喜欢音乐、戏剧。他精通音律,能谱曲,他对唐代戏曲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他善书法,诗写得雄健有力。作为一代封建帝王,不能不说是一位杰出的人才。
王翰
王翰(生卒不详)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盛唐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多壮丽之词,是开元时名人。杜少陵诗中将他与李邕并提,并以“王翰愿为邻”为荣幸。王凤洲推王翰的《凉州词》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王之焕
王之焕(公元688----742年)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与兄之咸、之贲皆能诗。之焕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会天微雪,三人共诣旗亭,有梨园伶官十人会饮。俄有妙妓四辈继至,皆当时名部,互奏乐章。三人拥炉以观,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不定甲乙,今诸伶
所讴,以多者为优。”初一伶讴王昌龄诗,继一伶讴适诗,继一伶复讴昌龄诗。之焕因指妓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当终身避席。”次至双鬟发声,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绝也。二子乃服。
王湾
王湾(生卒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年间(公元712----713年)中进士。开元初,为荣阳主簿,后为洛阳尉。他早年即以诗著名,是开元时期著名诗人之一。前人说他“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往来吴楚间,多有著作,大都散佚。《次北固山下》是其较名的一首诗。
孟浩然
孟浩然(公元689----740年)本名浩,字浩然,以字行,襄阳人。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后隐鹿门山。他的诗以五言诗见长。诗与王维齐名。前人曾说盛唐诗人,除李杜外,首推王孟。
窦庠
窦庠(生卒年不详),字胄卿。韩皋镇武昌,辟为推官。皋移镇京口,用为度支副使。改殿中侍御史,历登、泽、信、婺四州刺史。庠天授倜傥,气在物表,一言而合,期于岁寒。为五字诗,颇得其妙。诗二十一首。
刘采春
刘采春(生卒年不详)唐歌伎,淮甸(今江苏淮安淮阴一带)人,一说越州(今淅江绍兴县)人。伶工周季崇之妻。善歌,一唱《啰唝曲》,闺妇行人,莫不凄然下泪。《全唐诗》存其《啰唝曲》六首。
崔郊
崔郊,生卒不祥,元和间秀才。曾寄居姑母家,与姑母家一婢女相爱,两人的感情甚笃。后来他的姑母以四十万钱将这婢女卖了 .有一天,崔郊偶然与婢女相遇。两人对面,旧情萌生,但只有两眼相视,都没有把埋藏在心中的话倾诉出来。此后,崔郊更是伤感不已,对婢女日夜思念,遂题《赠去婢》,诗云:“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全唐诗》存录崔郊诗一首,就是这首《赠去婢》.
杨敬之
杨敬之,字茂孝,元和初,登进士第,擢累屯田、户部二郎中。坐李宗闵党,贬连州刺史。文宗向儒术,以敬之为国子祭酒。诗二首。
李颀
李颀(公元690----751年)东川(今四川省三台县)人。开元中进士,官新乡尉。他的七律,风骨凝重,声韵安和,足与少陵、右丞抗衡。他的诗歌成就在唐诗中较为突出,是盛唐著名诗人之一。
綦毋潜
綦毋潜,字考通,荆南人。唐玄宗开元十三年中进士。累官集贤殿待诏,官终著作郎。他的诗清丽幽秀,又善写方外之情。他诗中有一联“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被前人誉为是“不可多得”和“历代未有”“的写景名句。与张九龄、储光羲、卢象、韦应物为文友,与李颀、王维唱酬颇多
邱为
邱为(公元694----789年)浙江嘉兴人。《唐诗纪理》说他活了九十六岁。早年多次应试不第,后勤奋苦读,公元 742年才中进士,官右庶子。他事继母至孝,与王维、刘长卿相善。王维很赞赏他的诗,并互相唱和。他有诗曰: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此佳句先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昌龄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江宁人。青年时期去过河西、陇右一带。开元十五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官龙标尉。王昌龄的诗以七绝最佳,深情幽怨,意旨微茫,尤称神品。同时代的人,可以和李白争胜的,也只有王昌龄。明朝李攀龙推他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王昌龄在盛唐诗坛上享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盛誉。他的七绝,多写边塞哀悉和闺中幽怨。写好这种题材,需要相当造诣,王昌龄当属一等高手。清代宋荦曰:“三唐七绝并堪不朽,太白、龙标,绝伦逸群。”正是对王昌龄的恰当评价。
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年)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县),遂为河东人。开元九年擢进士第一,官给事中。安禄山攻陷两京,遗人将他送至洛阳近授伪职。后安禄山张宴于长安凝碧池,召集当时的梨园弟子,王维闻而悲之,作了一首万户伤心生野烟的诗。乱平后对受伪职的人定罪,他因作此诗,其弟王缙请求削已官职以赎兄罪,故得特赦,责授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右丞诗清而弥腴,淡而自远,诸体无不大雅春容、安详有度,李杜外,固应自成一家。其诗在当时就影响很大,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中推崇王维“最传秀句寰区满”。还有人称:“王右丞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朱成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王维不仅能诗,而且还善画,精通音律,是抚琴高手。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王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实非过誉之论。唐人诗惟王维最为自然,如“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深得渊明之妙。毫无疑问,王维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李白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生于西域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李客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县)。他“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并“好剑术”喜论“纵横术”,自谓其抱负是”申管婴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天才奇特,游长安,贺知章见其文曰:“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诏供奉翰林,待遇甚优。因得罪杨贵妃,放还。永王迫致之府,磷起兵,自逃回。坐磷府僚当诛,先是尝救郭子仪,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诏长流夜郎,赦还。客当阳令李冰阳所。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太白诗纵横变化,凌轹百代,所谓天授,非人可及。集中“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二语,惟太白足当之。王贻上谓:七言歌行子美似《史记》,太白似《庄子》。供奉断句尤妙绝古今,别有天地。子美每饭不忘君国,太白亦然,特天性不羁,故放浪于诗酒间,其忧时伤乱之心,实与少陵无异也。安得徒以诗人目之。韩愈有诗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后人尊杜甫为“诗圣”,而尊李白为“诗仙”。
高适
高适(公元702---765年)字达夫,沧州人。玄宗时举有道科。肃宗时官侍御史,历迁西川节度使。代宗时封渤海侯,谥曰忠。有唐诗人达者,适一人而已。适五十学诗,每一篇出,为时传诵。初与王之焕、王昌龄齐名,后与岑参齐名。高岑诗激昂雄健,李杜外另辟一体。高适属唐代诗人中显达能诗之人,这与他的政治才能和卓越的见识是分不开的。
崔颢
崔颢(公元 704---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中进士,官司勋员外郎,是盛唐著名诗人之一。前人说他“颢少年为诗,属情浮艳,晚节忽变常调,风骨凛然。太白过黄鹤楼,见司勋诗,遂不复赋”。他的代表作《黄鹤楼》被誉为全唐律诗之冠。他的边塞诗,慷慨激昂,雄浑奔放。
杜甫
杜甫(公元 712---770年)字子美,原籍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巩县,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玄宗时,献三大礼赋,授京兆兵曹参军。禄山乱,肃宗即位灵武,甫自京师西谒行在,拜左拾遗。房相兵败,贬官,甫救之,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客秦州。严武表为参谋工部员外郎。武卒,游东蜀。往依高适。后终于耒阳聂令署中。严沧浪论杜诗云:“宪法章汉魏,取材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先辈所谓集大成者也。”少陵身际乱离,负薪拾橡,而其为国爱君,感时伤乱,忧黎元,希稷契,生平种种抱负,无不流露于诸墨中,深得圣人事父事君之旨矣。少陵诗学博才大,力充气盛,汪洋涵浑,无所不包。昔人谓之“诗圣”。其感时陈事,语长心重,世称“史诗”。元微之谓:诗人以来,无如子美者。右丞七律风骨最高,复饶远韵,允为唐代正宗。少陵以涵浑雄健出之,正驾乎其上。李诗以高胜,杜诗以大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见惟此为正宗也。
储光羲
储光羲(公元707-760?年)兖州(今属山东)人。开元十四年进士。诏中书试文章,官监察御史。安禄山陷长安,他受伪官。乱平后贬死岭南。其诗多写闲适情调。有《储光羲诗》。
岑参
岑参(公元715----770年)南阳人。天宝三年(744)举进士,初为小官后任安西节度使府掌书记及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大历初任嘉州(今四川乐县)刺史。岑参少经孤寒,早有抱负。“丈夫三十未宝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可见其志。两赴边塞之后,意气更加奋发,诗歌也有了新的生命。西北的大风沙,大风雪,大战役进入了他的生活,随之进入了他的诗篇。他是唐代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他的诗以豪迈的气慨,歌功颂德颂了那些在艰苦荒凉的环境中镇守边关的将士们,军威也通过他的诗流传而发扬。岑参的诗,在当时就为人所推重。杜甫就非常称赞岑参的诗,说他的诗“回拔孤秀,出于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呤习焉”。
裴迪
裴迪(约公元716----740 年前后)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天宝后为蜀州刺史,曾官尚书省郎。他是王维的好朋友。早年与王维、崔兴宗友善,一起隐藏居终南山。他是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作者之一,擅长五言绝句,以写自然景色见长。
皇甫冉
皇甫冉(约公元717---770年)字茂政,丹阳(今江苏丹阳县)人。十岁能诗文,著名诗人一代贤相张九龄呼他为小友,少年时就轰动文坛。天宝十五年进士第一,大历中累官右补阙。他的诗,与弟皇甫曾齐名。《全唐诗》录其诗二百三十余首。他的《巫山峡》是历史传诵名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