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谈天说地 |
分类: 谈天说地 |
太阳从结构上可分为两大部分:内部为稠密的气体,处于高温高压之下,是我们无法看到的;外部是可见的稀薄气体,通常称为太阳大气。
1
太阳的内部从里往外由核反应区、辐射区和对流层三个圈层所组成。
(1)核反应区
从太阳中心到1/4太阳半径范围内是进行热核反应产生能量的区域。这个区域体积约占太阳体积的1/64,密度约为水的150倍,质量占太阳质量一半,温度高达1500万度,压力高达2500亿个地球大气压,不断进行着将氢聚变为氦的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它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发射的能量99%是从这里产生的。
(2)辐射区
中心核反应区之外是能量辐射传输区,简称辐射区。它的范围约从0.25至0.8太阳半径,其体积约占太阳体积的一半。热核反应产生的辐射能量在这里通过太阳各层物质的吸收、发射、再吸收、再发射的过程向外输送。热核反应产生的高能r射线经过这个过程逐步降低频率,最后成为太阳向空间辐射的较低能量的可见光和其它形式的辐射。
(3)对流层
对流层是太阳内部大气的最外层,由辐射区输送的能量使这里温度达几万至几十万度,稠密炽热的气体处于升降起伏的对流状态。在太阳大气中产生的各种活动(如黑子、耀斑等)都与对流层有关。
2 太阳的外部结构
太阳的外部由光球、色球层和日冕三层大气所组成。
(1)光球
肉眼所见的光芒夺目的太阳视表面,叫做光球,是太阳大气的最低层,厚约500千米,平常所说的太阳直径为地球的109倍和太阳表面温度为6000℃也都是指光球而言的。从光球发出的光产生连续光谱。非常明亮的局部区域,即光斑是经常出现的。太阳的黑子也不时可见。此外,太阳表面呈现有宽为1600千米这个量级的米粒。米粒形状的不断变化表明了太阳表面总的扰动状态。米粒被解释为流管,热的物质往外涌,冷的物质住里流。
(3)日冕
日冕在色球层之上,是愈来愈稀薄的太阳大气,平时看不见。在日全食时,日冕呈现为一片银白色的光辉,形状不规则,密度极小,为地球大气密度的百万分之一,是由离子和自由电子所组成,称为等离子体,它伸展到离太阳800万千米以远的地方。日冕的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剧增,上部达一、二百万度。可见,太阳的表面和大气总呈现出各种程度不一的活动。但整个日面上的平均变化很小.如果在星际距离上观测太阳,那么太阳就难于归入变星之列。
把太阳的像投射到一张白纸上,通常呈现出在太阳表面上有一些黑子,有的黑子的直径可达10万公里,而大多数黑子则要比这小得多。这些黑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它们向前运动穿过日面,显示出太阳有自转。太阳的自转是一种较差自转,其周期是一个纬度的幽数,从25天起变化到34天为止,随太阳纬度的增高而增大,这个自转周期业己得到确定。
当一个黑子接近太阳边缘时,它呈现为太阳表面的一个洞穴。这个现象就是以格拉斯哥大学首席教授的名字命名的威尔逊效应。
研究黑子在一年不同时期所走的路线表明,太阳赤道与黄道的交角为70。太阳自转的验证是从这样一种事实得到的:来自太阳的一个边缘的太阳光的谱线的多普勒位移移向红端,从相对的另一边缘辐射的太阳光的谱线则移向紫端。前者说明太阳的一个边缘在远离我们,后者说明相对的另一边缘在接近我们,两者合起来说明太阳在自转。
太阳黑子只是同光球背景相比较才是黑的。即使在黑子的本影里,其温度也在4500℃左右。本影的周围是半影,它是一个几乎象光球一样亮的区域,由一些围绕黑子中心的大致是径向排列的扭曲的亮纤维所组成。黑子通常成群出现。在各个黑子群中的黑子数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地,一个黑子群分为二个部分。就太阳自转的指向而言,前导部分以一个大黑子为主,后随部分照例拥有一个大黑子,伴随有一些小黑子。
相应于一个太阳黑子就有一个磁场,其磁场强度取决于这个黑子的大小,变化幅度是从100高斯到几千高斯。利用塞曼效应能够测量在黑子不同部分中的磁力线指向。在黑子本影中心,磁力线的指向是垂直的,而在黑子边缘处则几乎水平的。这里也存在一个从本影向外涌的气流,它为半影谱线的多普勒位移所揭示,在黑子位于日面边缘时被观测到。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埃弗谢德效应。也值得注意的是,测量塞曼分裂谱线能确定太阳表面上任一点的磁场。通过做一次光栅扫描,就可以获得一张太阳表面附近的总磁场图。太阳的总磁场强度一般为几个高斯。它的情况与一个偶极子的磁场相类似,其极轴与自转轴的交角不过几度。
太阳黑子的一个有趣的特性是,如果一个黑子群的前导部分呈现出正的磁极性,那么后随部分就呈现为负的磁极性。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称为太阳北半球的那个半球上,所有的黑子群都呈现相同的磁极性分布,而在南半球的所有黑子群则呈现出相反的磁极性,前导部分是负的,后随部分是正的。对所谓的太阳黑子周期中的成员来说,这种情况在整个这个周期中是始终维持着的。
太阳黑子周期是施瓦贝经过对太阳20年的系统观测于1943年发现的。在各天观测到的太阳黑子平均数表明,有一个11年的周期变化。
当一新的周期开始时,一些小的黑子出现在两个半球纬度30o或300以上的地方,这些黑子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它们出现之处的纬度渐渐向赤道移动,经过半个周期后,恰好处于太阳黑子活动高峰,纬度150左右黑子最多。在一个周期将近结束时,老周期里的黑子己很少,而且通常出现在纬度50左右的地方,下一个周期的第一批黑子出现在较高的纬度处。黑子随时间的变化。就每一个新周期来说,都有一次磁极性的反转。当新周期的第一批太阳黑子群出现在纬度约为+300和-300的地方时,那些在老周期里具有正的磁极性的黑子群现在则具有负的磁极性,而那些原来是负的现在则成了正的。如果把这样的磁现象考虑进去,那么基本的太阳黑子周期除去大家熟知的11年周期之外,还有一个22年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