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人趣事四则
一、刘半农找骂
刘半农(1891-1934),是近现代史上中国的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名复,字半农,江苏江阴人。早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后旅欧留学,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所作新诗多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语言通俗。他一生著作甚丰,创作了《扬鞭集》、《瓦釜集》、《半农杂文》,编有《初期白话诗稿》,学术著作有《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等,另有译著《法国短篇小说集》、《茶花女》等。其中《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
在北京赋闲的时候,刘半农突发奇想打算编一本《骂人专辑》,并煞有介事地在北京晨报上刊登了一则征集启示。不想第二日同在北京的周作人便登门拜访,操绍兴土语劈头盖脸地对着刘半农大骂了半个时辰才意犹未尽地推门而去,临行连呼“痛快”。赵元任得到消息也兴致勃勃的赶过来,分别用湘川皖鲁等地方话大骂刘半农,弄得刘半农哭笑不得,待刘半农去上课时,又被他的学生用两广两湖等地的方言痛骂不止。
以古文研究著称于世的章太炎与刘半农因学术分歧一直面和心不和,听到这消息自然也不甘示弱,一日与刘半农在街上不期而遇,先是客套几句,接着说:“听说你在报纸上征求‘国骂’的字句及各地方骂人的话,第二天早上,就有人到你学校中,在课堂上讲出许多骂你老母的地方话。现在我来骂几句给你听。”接着就说汉代的骂人话,是×××出于何书,唐朝骂人的话,是×××出于何书,直说到上海人宁波人,以及广东人的三字经,完全骂出来。看起来好像供给他资料,事实上引经据典把刘半农祖宗三代骂了个遍。
最后刘半农不得不重新刊登启示声明骂人专辑素材已经足够,“如若再遇恶语相加,鄙人当奋力驳斥为警。”只是那本骂人专辑却始终未见面世。
二、章太炎写对联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学乘。后改名绛,号太炎。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汉族,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一生著作颇多,约有400余万字。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章太炎学通古今,为人狂放,有“民国祢衡”之称,其书法自成一格成就颇高,时人多以字求之。但章秉性刚直,不适权贵,众多军政要人索字他皆不回应,时有王姓要人欲求章太炎墨宝,章烦其人品低下,不予理会,王某人就四处出高价代人说情。章不厌其烦,于是大笔一挥,写下一副对联,上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是“孝悌忠信礼义廉”,王某喜不自胜,逢人便拿出炫耀,有明眼人告之:“字好得那是没得说,只是上联忘八,下联无耻,大意约是‘王八,无耻’”,王某这才恍然大悟,气得七窍生烟。
三、刘文典为过烟瘾丢了教授职务
刘文典(1889~1958),字叔雅,原名文聪,笔名刘天民。安徽合肥人。祖籍怀宁县。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1938年到昆明,先后在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为九三学社成员。终生从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他讲授的课程,从先秦到两汉,从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从希腊、印度、德国到日本,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另有同名数学教师。
刘文典是中国庄子研究第一人,于丹声称她的《庄子心得》讲义最主要的参考资料便是刘文典的《庄子补正》。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因为日军突袭不断,常是课只上了一半,警报一响便冲向防空洞,时人戏称为“跑警报”,某次跑警报,刘文典大步流星一路飞奔,旁边同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大作家沈丛文夹着讲义急疾而过,齐文典一把拉住沈丛文:“你跑做什么?我跑,是为庄子跑,我被炸死了,中国再没有一个能讲庄子的了,你是为谁跑呢?居然跑得比我还快。”
刘文典喜食鸦片,在云南,周恩来总理特批两个人抽“云土”,一个是云南省主席龙云,一个就是刘文典,为了常有鸦片可吸,刘文典甚至丢掉了西南联大的教授职务。当时连年动乱,物价飞涨,刘文典一介书生,囊中本已羞涩,不多的薪酬又要供养家小,常是烟瘾犯了却无鸦片可吸。为了赚钱,刘文典应盐商张孟希之请,不远千里为这位盐商的母亲写墓志铭,借此机会在张孟希的老家呆了四个月之久,每天躺在床上吞云吐雾,张孟希为求其墨宝,每日以上好的鸦片小心伺侯,随后刘文典周游云南,每到一地便为当地土司撰写碑文庙记,不取金钱,只以上好鸦片为酬。刘文典此行惹得同行众怒,时任校长的闻一多坚持不再续聘刘文典为西南联大教授,为此刘文典以为闻一多断了自己的活路,多年与其仇目相向。
全国解放之后,刘文典毅然戒烟,改抽大重九,当时大重九时价旧币三千元,非一般人抽得起,刘文典常以饭票换烟,每天两包,当时敢坐在教室里一边上课一边抽烟的,全中国仅刘文典一人而已。
四、赵元任的口技中国游
赵元任(1892—1982 ) 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1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
赵元任被称为“中国语言之父”,无论何种语言,他一听就会,有人统计,其精通33种地方方言和英德法等九门外语,人送外号“赵八哥”,除此之外,赵元任还获得过数学学士、哲学博士,对中西音乐有着极深的造诣,与染启超、王国维、陈格寅并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在清华任教时,最让人称道的就是赵元任的“口技全国旅行”:由北京开始一路向南,穿河北,过山西、陕西,由河南入两湖、四川、云贵,再从两广过江西,越福建,进入江苏、浙江、安徽,从山东跨渤海湾进入黑吉辽东三省,最后由山海关返回北京。按此路线一路旅游下来,赵元任每“到”一地便操当地方言讲述风土人情民间方物,妙趣横生滔滔不绝。
赵元任曾编了一个单音节的故事《施氏食狮史》,通篇仅一个音节,全文如下: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始使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如此绝妙美文后被收录《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赵元任夫人杨步伟也懂得若干方言,二人在婚书上约定,婚后今天讲上海话,明天讲广东话,后天讲国语,害得到访客人常是瞠目结舌看着这夫妻二人的语言秀不明所以。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d1f1f70102dsrj.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