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海天洞 照海亭 娲遗石 猴王园】

(2009-07-04 17:29:47)
标签:

连云港

花果山

海天洞

照海亭

李瑞清

陶澍

张百川

文化

分类: 连云港人文历史

    沿着怪石园的小路一直向上攀登,就来到了海天洞照海亭。设计建造者为原海宁寺住持悟五和尚。其人涟东望族,智慧天生,其师圆寂后,因念其师,赍志以往。间关跋涉,募化远方,积数百金。继游江浙,朝南海,拜金焦,周历名山与古刹,研求物理,参学仪规。学习一些亭台建造法式。回花果山后,毅然把这里的一些自然洞穴巧加整理,嵌室成洞,上下四旁融为一片,形成了大洞连小洞,方洞连圆洞,明洞通暗洞,高洞通低洞,洞连洞,洞通洞。其中左盘右折,渺幽深,或欹或侧,忽凸忽凹,有堂有房,可坐可卧,履其境者,几疑不在人间焉。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之后,于洞之极巅,铲崖削石,营造孤亭——照海亭。亭居洞表,神工鬼斧,浑若无缝天衣。高敞轩窗,岿然云际。亭无蹬道,由洞右凿穴,筑阶入亭,蛇蟠蚓屈,旁行斜上,门仅容身,卒成先师之志。登亭四顾,东北叠嶂刺天,爽气岚光,逼人眉宇;西距数十步,琳宫绀宇,楼阁连云三元宫也;北则瀑布悬空,迸流而下者,水帘洞也;亭南断崖壁立,藓封蔓络,字迹模糊者,天然碑也。凭虚纵览,涧树岩花,尽在亭下,群峰众峦,全收眼底,诸景隆然上浮,千姿万态,触目怡情,将叹观止。朝阳晚清诗人张百川用“洞深曲暗疑无路,亭露光明别有天”的诗句描绘它。此亭取苏东坡倚天照海花无数”之诗意。有一块“倚天照海之亭”的石刻,至今还保留在照海亭的东门首。原亭毁于战火。现在的照海亭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依原建造法式重建,飞檐斗拱,富丽堂皇,琉璃宫顶,飘逸闪光。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亭的四周巨崖上,有很多古人题勒。诸如“云台胜境”、“洞天福地”、“别有天地”、“明照无二”、“海天一览”、“云天深处”等等。风格各异,皆出名家之手。其中有一块联句石刻,大思不凡,颇有新意,文曰:“涧水环流,人堪涤虚;云山遥镇,海不扬波”。作者为晚清段崇安,赞美了花果山的美丽景色。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这里更有一块书法珍品,就是刻在照海亭南边大石上的“环瀛仰镜”四个大字。它出自晚清大书法家李瑞清之手,此人号“清道人”,书、画双精,是著名画家张大千的启蒙老师。他与当时花果山的高僧悟五为方外交,便借用陶澍曾题于三元宫的“环瀛仰镜”四字书以相赠,悟五把它珍藏于寺院内。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民国九年(1920年),据传李瑞清的两个学生游览花果山,从和尚那里见到老师的作品,肃然起敬,啧啧不已。这是李瑞清的绝笔,尤为珍贵。为了纪念这位艺术大师,选此一块平整巨壁,将其摹勒,同时并写一跋。环瀛仰镜,意译为普天下都尊敬地仰望着这里。“环瀛”指“天下”,“仰”为“仰望”,“镜”是天上的月亮。此联是放在御书“遥镇洪流”一侧的匾额,陶澍具体歌颂的就是那块御书。就在环瀛仰镜崖勒左侧,有一棵野生山柿树,树龄一百多年,原为一本三枝。经园林工人精心培育护理,嫁接成一棵树上能结出三种大小有别、形状各异的果实。一种是黑枣(又称软枣)、一种是盖柿(扁圆形)、一种是牛心柿。春日里花开争鲜斗艳;秋日里果熟竞丰富美。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这里诸多石刻崖勒,虽年代久远,可字迹清晰,气宇犹新。可伏亭上高瞻,可登石上细赏,意趣不一。除这些巨石上的题勒外,还有一块小楷碑碣,那就是镶在照海亭内北壁上的《云台山海天洞缘起纪略》。这块碑刻由“云台山(花果山)里人武学澍”撰文,其学生、清末民初著名金石书法家、京师大学堂教授、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大村人章兰先生书刻。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照海亭的东边,有一块大石,高5米多,宽7米多,中开一缝,缝下有块1米多长的椭圆石块,悬空夹在其间,像似从大石里迸出来的一样。传说这就是女娲娘娘炼石补天剩下的那一块,她随手一扔,落在了这里,名曰“娲遗石”。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从明代开始,我国进入了长篇小说的鼎盛时期,许多作家都喜欢在石头上大做文章,首创者吴承恩就是按照这里石头的尺寸和形象来描述孙悟空出世的。娲遗石上方有半边石卵,据说另一半在孙悟空出世时被崩到山下去了。石卵一侧有一个形似猴头的巨石,温情地吻着娲遗石,那便是孙猴子成仙后脱下的凡胎。娲遗石下方的池子叫“阿耨达池”,阿耨达是梵语的译音,意为众水之源。传说过去仙女常来洗澡,孙猴子出世后在里面撒了泡猴尿,弄脏了池子,从此仙女们就不再来了。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西游记》里写道:“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两丈四尺围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娲遗石顶上的那块大石,连尺寸都和书中描写的相差无几,而娲遗石又正像是那块大石从底下生出的一个椭圆形石卵。再下来,那就是吴承恩应用他那充分的想象加以神话描写:说是这个石蛋蛋生出来以后,由于日月的照射,风雨的养育,忽一日炸裂,炸出了一个石猴。这石猴有鼻有眼睛、有腿有胳膊,他闯了一趟水帘洞,赢得了满山猴子的信任,当上了花果山的猴王;出去求仙学道,师父给他取名孙悟空;闹了一趟天宫,混了个弼马温的官衔,又自称“齐天大圣”。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从照海亭往东走是一条死路,路的尽头是1996年开辟的猴王园,现如今这里因地势偏僻,渐渐的被游人淡忘,又因为这里是条死路,那些不尽责的导游也不愿带游客进去参观。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古今花果山【第六辑 <wbr>海天洞 <wbr>照海亭 <wbr>娲遗石 <wbr>猴王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