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川端康成只要在小说叙述中采用第一人称,那小说便是来源于他自身的故事。
比如《参加葬礼的名人》,《伊豆的舞女》,《反桥》等,《篝火》也是康成自传性小说系列的一部分。讲的大概就是向他后来的妻子求婚的历史。小说显得很真实,没有夸张,没有矫揉造作。
小说从男主人公以及他的朋友的窥视开始,表现出男主人因为要带女主人道子公私奔,那种类似做贼的心里,当然,在小说开头,读者不一定就能读出这一心境来。答案的揭晓在小说的第四十四段中男主人公“我”写给道子的信才揭晓,在小说的第十五段则只是模糊地提及:“我无缘无由地到了这里,结果不是使道子背弃两人、伤害两人吗?”
小说第十段,“我”在列车上的情景写得很细腻很真实。其中“半月之内,我两次从东京来岐阜探望道子,未免不够庄重吧”中的“未免不够庄重吧”是个典型的川端康成语句——他在小说和散文中喜爱使用这种自问的语气,显示出说话人的犹豫不绝。此段末尾写了“我”因为看到美丽的女学生而精神出轨,继而产生对道子自责交织者希望马上见到道子的焦急的心情。
可见到道子之后,“我”又有些失望,“不知怎的,乍看之下,道子脸上的缺陷显得特别突出。她就是这张脸吗?还是个孩子嘛……同这个孩子结婚,合而为一,是十分滑稽可笑的”,“她那半幅腰带的结子孤零零地显得很细小、很小气,整个身材很不匀称。……那双大赤脚同身体很不协调,在我眼里一个劲地扩大,压迫着我……”。“我”之所以有这样的反映,估计一来是因为理想和现实间的差距,恋爱的激情使得在想象中,道子的形象变得完美,现实中的道子却是有缺陷的,自然不免有些失望;二来,“我”因为腰带道子私奔,担心计划败露,心里焦急紧张,影响到看人的心情。后者,造成“我”看道子的养父母也并不友善:“养母左眼睑下方长了一颗大黑痣。我同她初次见面,她那副轮廓给我一种讨厌的感觉”。
在叙述“我”向道子求婚的情节时,对“我”的心里描写和对道子的外贸描写十分细腻。
可是,如果仅仅只有细腻的描写,那这篇现实地反映爱情的小说还欠点火候。小说结尾处对河上渔船的篝火的描写是小说一个融请于景的段落。既写出了美丽景色,又象征着这段刚刚形成的被现实包围不明朗的前途包围着的爱情。此时的川端康成不过23岁,只是刚刚开始文艺评论活动,上面又没有供养他的父母(父母早年接连去世),嫁给这样一个男人,生活上是难有保障的,可是道子却坚定地抓住这份爱情:“于是,我拥抱着红彤彤的篝火,凝视着道子那张在火光下忽隐忽现的脸。在道子的一生中,这样艳丽的容颜,恐怕很难再现第二次了吧?”
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川端康成夫人的选择没有错。
小说最后一段叙事速度的加快——“车上乘客只有我和道子两个人。电车从这个灯火昏暗的市镇飞速地驶过去了”——给人以一种既恍惚有清晰的,必须要奋力迎击未来未知的挑战的感觉——这也是所有新婚恋人必然的感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