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各有所好》在今天所能引起的社会争议应该会远远地小于它刚开始发表的时代。因为在当代,人们对于婚姻建立的基础和模式所采取看法更加的多元与宽容。许多对小说的非议在今天已被证明为毫无意义的:
一、认为男主人公斯波要的妻子美佐子是个“坏”女人,因为她身为人妻却同另一个男人私通,为了自己的幸福要而同自己的丈夫离婚。持这样观点的人中的一部分的问题在于坚持婚姻制度的同时忘记婚姻制度本身不是目的,获取幸福才是目的,人们通过婚姻结合在一起是为了获取幸福而不是空洞的婚姻身份。假设如果对小说持有非议的一部分人能够承认婚姻的目的在于实现婚姻双方的幸福,那么可以表明他们没有把男女视为平等的,因为在小说中,“坏”女人(美佐子)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变“坏”的,她是在长期的受丈夫冷落之后才投入另一个人的怀抱。如果承认男女平等,那么就应该承认女人拥有同男人相同的寻求的幸福的权力。如果仅仅把责任推给红杏出墙的妻子,而不追究不负责任的丈夫的责任,只能证明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是男权主义者和旧式婚姻的卫道士。
二、认为婚姻是一项永远的契约。这一观点的背后隐藏着这样的认识:幸福等同于婚姻本身,同时,一次选择能够带来永久幸福。在现实中,很明显的,结了婚的人可以很幸福,但是还在恋爱阶段就获得幸福的也大有人在,可见“幸福”和“婚姻”不能完全划等号。另外,既然结交朋友都有交错朋友的时候,那么为什么结婚就没有结错的时候呢?再高明的弓箭手也有射不中靶心的时候,我们对解除婚姻关系的人也应该抱有宽容的态度,尽管绝大多数人结婚并不是为了离婚。
三、认为婚姻的双方是要“般配”。这里所谓的“般配”是指比如两人在年龄上不能有太大的差距、身份地位上不能有太大的差别此类。以上两个方面恰恰在小说中被颠覆:男主人公斯波的岳父在丧妻之后,娶了一位非常年轻、而且地位地下的女佣人阿久。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小说想象出来的。可是对比现实,我们会发现尽管恋爱总是有条件的(因为某人某种原因爱上某人),但是这条件在每个人那里是不同的,既然有人因为年龄的相近而爱上某人,那么也不排除有人因为年龄相去甚远而爱上某人的可能,同时,还不能排除也许年龄在那个人恋爱观点中不构成条件的可能。
谷崎润一郎通过《各有所好》隐约地提出了一种适合现代的婚姻模式:它以两个人选择幸福的自由作为基础,是平等的、自由的、可变的以及有限责任的。相较于旧式婚姻及其观念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因此认为允许解除婚姻的男主人公斯波要或者说站在斯波要背后的谷崎润一郎是个完全具有现代意识的人却并不准确。因为正如小说中所描述的,相较于独立的妻子,男主人公斯波要更加倾心于那个对岳父百依百顺的女佣人阿久。由此突出地表现出了一个在新旧社会变革交替的时代里的思想:既认识到新社会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对旧社会的某种组成部分却又无法割舍,只能用一个宽容和自由的态度去说:“各有所好”。
当然,“各有所好”在小说里还有另一层意思:在于重新定位西方的美于东方的美。在小说《痴人之爱》里,谷崎润一郎表达了对西方的美的深厚之爱(简直到崇洋媚外的程度),在《各有所好》里,虽然男主人公斯波要也爱上了一个西方的女人,但是爱的程度远不及“痴人之爱”,另外,小说还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日本的传统艺术——净琉璃(斯波要虽然不大懂,但是却很喜欢)。可见,在美学的层面上,谷崎润一郎也开始了“各有所好”。
附录
谷崎润一郎的作品:
短篇小说《文身》
《麒麟》
《恶魔》(1912)
《春琴抄》(1933)
长篇小说《痴人之爱》(1925)、
《卍字》(1928)
《武州公秘录》(1932)
《细雪》(1942~1948)
《少将滋干之母》(1950)
《钥匙》(1956)
《疯癫老人日记》(1962)
独幕剧《御国与五平》(1922)
评论集《阴翳礼赞》
《饶舌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