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
文/楚洪利
灵渠在广西兴安县境内。
灵渠是秦始皇下令开凿的,在公元前214年开使建造,在公元前218年顺利完工,总共用了4年时间。
灵渠南渠水面宽8~15米,水深1~1.8米。北渠水面宽10~15米。
听导游介绍,建设灵渠的总工程师是秦代一个叫史禄的人,参加开凿的有十万多民工,最后牺牲了九万多,剩下的寥寥无几……
灵渠离桂林北部有57公里,全长有37.4公里,建成于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朝代,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组成。铧嘴将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漓江,七分水向北汇入湘江,成为秦代以来中原与岭南的交通枢纽,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听到导游的介绍,我心里不由得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敬仰不已。
灵渠的两岸生长很多枝繁叶茂的古树:有柳树、樟树、桂花树等等,还有的叫不出名来,居然开满了一簇簇鲜红色的花,特别美丽。
我最喜欢柳树和桂花树了。长长的垂柳随风飘动着,并有特别长的两三枝伸到水中,随着风在水面上画着一圈又一圈粼粼的波纹,缓缓地荡漾着。而金黄色的桂花散发着阵阵沁人的香味迎风而来,令我不自觉地闭上眼睛,深深地、大口大口地吸起来,想把它的香味吸到心里、吸到肺里。
灵渠的河水清澈见底,不时见到一群群的小鱼在河底的水草中追逐嬉戏,时而还游到水面上吹个小泡泡,真是淘气可爱。坐在小船上,看着两岸的美景,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小鸟动听的歌唱声,犹若人间仙境,令我恋恋不舍。
当走进灵渠公园的大门,一条长长的林荫大道展现在眼前,好久没走这样的路了:两旁的大树连成一片,搭成了一把自然大伞,一阵一阵的风吹来,好凉快呀!树叶被吹得“哗哗”作响,多么像一台天然的“大空调”呀!
当走到灵渠岔道口,那立有几米高的石碑,上面刻着“灵渠”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红艳艳的,特别夺目。岸边有几部像摩天轮一样形状的大水车,在水流动力的带动下,“咕噜咕噜”地转个不停,似乎在欢迎游客的到来。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游灵渠更遗憾!
其实灵渠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从而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灵渠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了。
湘江的源头在海洋山,漓江的源头在猫儿山,灵渠起到了一个“引湘入漓”的作用。但灵渠的水30%流向漓江。
灵渠水系由北南两渠组成。北渠俗称湘江新道,全由人工开凿而成,大致与湘江故道略成平行,渠槽在田畴间,其水位高过湘江故道,湘江水在分水塘经铧嘴分流和大小天坪坝引流后,约7分水流入北渠,在高塘村与湘江故道相会,全长3.25公里,最大引流量为12立方米每秒。南渠自南陡口起,过严关,流至溶江镇老街的灵河口入漓江。
那边有一块飞来石,在灵渠的秦堤之上,距南陡500米。石高4米,周长20米,近正方形,是镇堤之用。石的上方,平坦如台,有级可登。平台上有两株桂花树裂石而出,亭亭如盖。飞来石石质成分与周边岩石相差巨大,无倚无根,独耸于湘江故道与南渠的二水之间,令人无限遐思。
写到这文章就要结尾了,不由地想起清代诗人苏宗经的诗句:“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径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桨脚挥波易,蓬窗买酒便。水程今转顺,翘首望前川。”之岭南水镇风情。
兴安灵渠风光旖旎,景色秀美,气候宜人,一年四季树长青,花开不败,令人心旷神怡,陶醉不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