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四季(中)
(2022-11-13 14:54:38)
标签:
思想教育理论研究个人思考光明文萃文化周末 |
分类: 生活类 |
四时之序
古人,特别是先秦的古人,是常把四季叫四时的。《论语·阳货篇》里孔子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庄子·在宥》里说:“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中庸·三十章》里说:“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周易·易传·文言》里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都是把四季称为四时。
四季是因地球和太阳相对位置不同而出现的自然现象,是人类生存至今不可改变的硬环境。古代的人类注意并观察这种现象,琢磨地球、太阳、月亮出现在不同位置时带来的四季规律,最终形成有差异的历法,用来指导日常生产和生活,也用来治理社会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国上古各朝代使用的历法并不相同,但总的趋势是阴阳结合;所谓阴,主要指地球与月亮的关系,所谓阳,则主要指地球与太阳的关系,一直调整延续下来,就成为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了。夏商周三代的历法,主要不同点在一年的起点不同,夏代以孟春月为正月,殷代以季冬月为正月,周代以仲冬月为正月。《礼记·月令》里强调要以冬至为一年农历历法起点,则说明两汉之前的历法,以冬至日为一年的开始,是流行的。
在先秦那个朴素观察天地的时代里,人们对天地运行的现象感觉神秘又好奇,于是创造并联想了许多存在的或不存在的事物去说明或描绘它。《周易·易传·说卦》里说:天帝造化万物从《震》卦象征的东方开始,万物整齐地萌生于《巽》卦象征的东南,万物成长互见于《离》卦象征的南方,万物排行成列于《坤》卦象征的西南,万物愉悦于《兑》卦象征的西方,万物争分夺秒地生长于《乾》卦象征的西北,万物劳苦于《坎》卦象征的北方,万物成熟于《艮》卦象征的东北。这段话既可指起于东方终于东北方的方向次序,也可指四季轮回,还可指日升于晨而没于暮等顺时针方位。中国古人对方位、天象、晨昏、四季等环境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就统统都归纳进这个看似简单的八卦方位图中来了。
《庄子·天道》里说“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这说的是古代正常、分明的四季。古代最完整地表述中国人四季概念的典籍,是《礼记·月令》以及《吕氏春秋》《淮南子》里的相关篇章。《月令》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四季,按孟、仲、季的顺序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十二个月,另有立春等相关节气和物候的描述。所谓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经(黄道)上的位置,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太阳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即为一个节气,全年太阳运行360度,共历春分、清明等二十四个节气,每月两个;古人亦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立春、惊蛰称为“节气”,将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雨水称为“中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约15天,在这15天里,物候会有明显变化,农事活动也必须随时跟进,不然就会耽误农时。
“月令”两字,是授时颁政或依时颁政的意思。所谓授时颁政或依时颁政,就是按照天地的四季规律,颁布历法和政令。颁布历法,这是因为古代人类对天象的认识水平不高,无法通过历法的方式完全匹配日地或月地关系,因而需要通过设置闰月等方式进行弥补,因此每年都要颁布具体的历法以确定当年的四季始终以及二十四节气的时日。颁布政令,则是根据当年的四季与节气,制定领导层及百姓的工作流程。比如古代四季都要祭祀,在哪一天做哪种祭祀,都有固定的时间和格式,孟春的祭祀在东郊,孟夏要到南郊恭迎夏天的到来,某个月则要下令不能用雌性禽兽祭祀;有些月份禁止砍树,禁止弄翻鸟巢,不准杀死幼小的动物、还在胎里的动物、刚出生的动物以及飞鸟,不能捕杀幼小的动物,不得掏取鸟蛋;某个月则不要聚集百姓,不要修建城郭,也不要发动战争,等等。
各部门也要有各部门的工作安排,不得乱来。例如孟春这个月农官要住到东郊,全面整修田界,检查维护农田道路,认真地查看小土山、大土山、山坡以及高低不平、低湿等地方的田地,根据土地情况,安排粮食种植,要传授这些知识来引导农民,这些事农官都要亲自去做;田地的事情已经安排妥当,这之后要先确定农税标准,农民便不会疑惑。
秋天是各种收获集中到来的季节,仲秋这个月的工作和孟春就完全不同了。在仲秋这个月里,官员们要察看吃草料的和吃粮食的牲畜,考察牲畜是肥还是瘦,察看牲畜的成色品相,确保选用的牺牲已经进行过比较筛选,测量过大小,检视过长短,都符合祭祀标准;这个月,可以筑城郭,建都邑,挖地窖,修粮仓;还要催促百姓收获农作物,务必要储存蔬菜,要多积蓄粮食等,鼓励种植冬麦,不要错失农时,如果有人错失农时,那就是实施犯罪的行为了;这个月还要让关卡和市场交易起来,吸引远方的商人,接纳货物,便利民生,四方的人汇集来了,远乡的人都来了,那么资源财富也就不会耗尽了;这个月如要谋举大事,在大势上注意不要违背天道,必须顺天应时,亦要慎重地根据已有的规矩办事。
正由于古人理性知识依托不丰,因此四季概念常与感性物候紧密联系在一起,那时候没有十天平均气温在多少度以上为春天这类概念,但是看到动植物状态或行为的变化,就知道季节的变化开始了。孟春时“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仲春时“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孟夏时“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季夏时“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萤。”孟秋时“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仲秋时“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孟冬时“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季冬时“雁北乡,鹊始巢。”这些都是物候与四季和节气之间的感性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