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诗经典的现代价值(中)

(2021-10-24 18:35:35)
标签:

思想教育

理论研究

个人思考

光明讲坛

分类: 生活类

唐诗的认识价值

  下面我们来看唐诗的价值。

  首先是唐诗的认识价值,我们读唐诗的时候,可以体会到唐代时代精神的再现。杜甫当年在西南漂泊的时候,写过一首追忆性的诗《忆昔》,杜甫是长在“开元世”的一个作家,他深情地回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盛唐不仅在经济上达到了繁荣昌盛,在政治、文化、军事、交通等各方面都体现了盛世之光,所以我们通过唐诗可以回望唐朝。

  盛唐时期诗歌评论家殷璠留下了一本诗歌选集——《河岳英灵集》。《河岳英灵集》里面抄录了王湾的一首诗,原题是《江南意》,后来题目改成了《次北固山下》。中间有两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我认为,这两句诗特别能够概括盛唐的时代精神,诗人把旭日残夜、早春旧年、新旧事物交替,新事物欣欣向荣的气象,通过诗意的笔墨惟妙惟肖地传达出来。当时的宰相张燕公张说就把这首诗题写在政事堂,也就是宰相的办公机关,他跟同僚属下说,这样的诗才是好诗,“每示能文,令为楷式”。这首诗不仅反映了王湾对时代精神的描绘,其实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群体认同。明朝胡应麟的《诗薮》中评价时代精神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用了一个很有名的论断,他说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三句诗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紧接着话锋一转,“而盛、中、晚界限斩然”,虽然三首都是好诗,但是它们蕴含的时代精神是不一样的。所以他就总结说:“故知文章关气运,非人力。”这里的“文章”是指广义的文学作品,它不是仅靠作家自身的能力就能左右的,它必然会打上时代烙印。所以我们读唐诗的时候,其实不仅是读单个作家的作品,也是在读一个时代的精神折射。唐代正处于古代中华文化的上升期,它的可塑性、包容性都在这个时期的诗歌中有所体现。

  其次,我们还可通过唐诗了解那些性格丰富多彩的唐代士人形象。

  比如说盛唐的三大诗人李白、王维与杜甫,李白和杜甫有过密切的交往,杜甫和王维也有密切的交往。李白号称“诗仙”,他受道家及道教思想影响较大,其诗歌里充满了虚构。杜甫号称“诗圣”,他的夫子自道是“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杜甫十三世祖杜预注释过《左传》,是晋朝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他是杜甫心中的偶像,也是杜甫思想的源泉。而王维,名维字摩诘,他的名和字连起来的“维摩诘”,是佛教中一位著名居士的名字。王维的诗歌充满了禅意,人称“诗佛”。唐代不同的作家,不同的诗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爱好来选取不同的信仰和不同的思想倾向,所以我们可以从唐诗中了解盛唐时代乃至整个唐朝三千多位诗人丰富具体、个性鲜明的形象。

  再次,我们还要谈一谈唐诗对长安的写照。我们陕西师范大学地处古都长安,长安是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最壮丽的都城,人口有一百万之多,是当时国际化的大都市。唐诗里有很多关于长安的诗篇。唐朝大多数诗人都来过长安。或是漫游或是进京赶考,他们千里迢迢来到长安,这里不仅是诗歌的创作中心,也是诗歌的传播中心,当时的文人之间进行一些活动,比如诗歌传唱、诗歌沙龙、赛诗等活动。唐代诗人通常有读书、漫游、科举“人生三部曲”:早年苦读圣贤之书,弱冠之后漫游天下,结交天下豪杰;既有理论的积累也有社会的历练之后,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进入仕途。而这三部曲中的漫游和科举,都是以长安为中心的,所以“名动京师”是当时众多唐代诗人的奋斗目标,很多诗人都到过长安,并留下了描绘壮丽京城风光的著名诗篇。

  在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的春天,几位著名诗人王维、杜甫、岑参和贾至在大明宫上朝。贾至当时官拜中书舍人,是这四人里官阶最高的,所以他先写了一首《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其他三位同僚写有和作。这几首作品中,公认写得最好的是王维和岑参的。其中王维这首诗的气势非常开阔,尤其是颔联部分,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唐军刚收复长安不久,大唐盛世的气魄还残留在高大巍峨的大明宫,“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大明宫那种君临天下的气势,就通过王维的诗篇充分反映出来。再比如写长安大街景象的韩愈,他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风格清新。还有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等,这些都是写长安的名篇。

唐诗的情感价值

  诗歌本身是情感的结晶。唐诗里面蕴含丰富的情感价值,我们大体上总结了一下,其中有乡情、有亲情、有友情也有爱情,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情感。

  首先,我们从唐诗里面的亲情和乡情开始谈起。李白的名篇《静夜思》,大家都非常熟悉,我要讲的是李白《静夜思》的版本问题。

  李白诗集的最早宋刻本,《静夜思》是这样写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考察几个宋代的版本,此诗都写作“看月光”和“望山月”,直到明朝中后期李攀龙在《古今诗删》里引《静夜思》时,将第三句改为“举头望明月”,他的这个改动,我个人推测可能是他受了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影响,李杜两人的诗歌通过他的加工或者改动,进行了融合。他后来编《唐诗选》,又将《静夜思》的第一句改作“床前明月光”,把“看月光”改成“明月光”。到了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唐诗三百首》时,就沿用了李攀龙的这个版本,《唐诗三百首》后世影响很大,妇孺皆知,于是今天我们读的《静夜思》的版本就成了这样。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在乡情的体认中,不同时期的学者、诗人都参与到了《静夜思》的创作中。为什么李攀龙的这个改动被后世大多数读者所接受呢?因为李白的原版“山月”,实际是李白对他的故乡的独特记忆。李白五岁时跟着父亲李客从中亚的碎叶城迁到了四川的江油,在江油生活到二十五岁才离开四川,江油的旁边有很多山,其中他早年读书的、寻仙访道的那座山叫匡山。所以对于李白来说,“山月”是对故乡独特的记忆,后来他还写过《峨眉山月歌》,这个是带有李白个人记忆的家乡月色。而“明月”更符合一般读者心中的故乡符号,所以“他乡明月——故乡明月——思乡之情”的流程,更符合多数读者的心理期待,因此,改动后的版本反而比原版本还要流行。唐诗中还有很多经典名篇,在传播过程之中,从题目到作者署名以及词句,都多多少少有过一些改变,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的研究成果,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专门关注这个话题。

  其次,我想谈一谈唐诗里面的友情和爱情。在唐代诗人里,李白和杜甫的友情是千古传颂的佳话。天宝三载也就是公元744年,离开长安的李白和准备进京赶考的杜甫在洛阳相遇。当时李白44岁已经名满天下,而在33岁的杜甫眼中,李白是文坛老大哥,两人意气相投,年轻时候的杜甫就像另外一个版本的李白,两人一样爱喝酒,一样喜欢打猎,一样豪言壮语、爱说大话,留下了一段千古传诵的文坛友情佳话。郭沫若先生曾写《李白与杜甫》,陈述了一个情况:杜甫嗜酒的程度其实比李白还要厉害,我们现在知道李白不仅是诗仙而且是酒仙,其实杜甫爱喝酒的程度甚至是超过李白的。

  唐诗里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是非常动人心弦的。比如李商隐的无题之作,还有虽然有题但形同无题,像《锦瑟》直接把前一句诗的两个字抓出来,作为它的题目,号称难懂,所谓“一篇《锦瑟》解人难”,所谓“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中间用典的有四句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庄生晓梦也好,蓝田日暖也好,给我们构建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意境。而我们回望人生的时候,总会感慨人生如梦,但在如梦的人生中,总有一些让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东西,就像“望帝春心”,就像“沧海月明”。“沧海月明”这个典故美丽而忧伤,是南海鲛人或者东海鲛人,说它的眼泪化为珍珠,珍珠边上依然挂着眼泪,这是何等的忧伤!诗歌用了这个典故的加强版。我们化用李商隐《无题》的一句来解释它,就是:“春蚕到死丝未尽,蜡炬成灰泪不干。”诗中的这种情感是刻骨铭心的,它超越了《无题》诗情感的浓度,令千载以下的读者怦然心动。

  唐诗里还有一部分情感之作,是家国情怀和个人意识交织在一起。杜甫晚年到了四川,在成都浣花溪旁盖了三间茅屋,过了一段相对而言比较安定的生活。好客的四川人民,美丽的巴山蜀水,接纳了忧患之中的诗人,使杜甫能够暂时地放下忧国忧民的沉重心理负担,享受一下和家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这个时期杜甫写了很多诗歌,心情是很愉快的,大家之前可能都读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还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等等诗句,和诗人在长安时期的“沉郁顿挫”诗风迥然不同。

  杜甫这一时期还有一首诗《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我们重点要说的是这两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这两句字面意思就是杜甫的妻子拿了一张纸画作棋盘,杜甫诗歌里面写到他夫人的时候,总是用“瘦妻”“老妻”,他的夫人跟着他颠沛流离,吃了不少的苦。到了成都建了草堂,总算有了栖身之所,心情可以放松一下,可以下下棋。“稚子敲针作钓钩”,就是家里孩子把针敲弯了做鱼钩,体现了杜甫与家人的天伦之乐,表达的是杜甫的个人情怀。

  接下来我们看宋代评论家是怎样解读这首《江村》的:北宋诗僧惠洪说,这首诗的“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这里面的“妻”比喻的是臣子,“夫”比喻的是君主,因为棋局是直道,这就喻示着做臣子要做正直的大臣;鱼钩是弯的,“稚子”暗含着对当时幼君的讽刺,“弯”就是昏暗。惠洪就把杜甫这首描写自家人天伦之乐的诗,硬是解读成封建王朝政治上的忠奸大义。宋代的评论家也许认为杜甫的每一首诗都是微言大义、都应该有家国情怀,他们不相信杜甫能偶尔放下非常沉重的社会责任,于是就解读他的写景状物都有喻世的含义。后来陈郁在《藏一话郁》中对惠洪的观点有所反驳,但他解读此诗的出发点还是基于政治寓意,他认为觉范(指惠洪)今以妻比臣,稚子比君,用妻子来比喻臣子,用稚子、用小孩比喻君主,如果这样比拟的话,那么后果很严重,会导致“则臣为母”,大臣就成了母亲了,君主就成了儿子,这关系就乱了,所以“可乎?何不察物理人伦至此耶?”,为什么不考察人伦关系到了这样一个荒唐的地步呢?陈郁认为,惠洪是荒唐的。不过他解释的出发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把《江村》诗比作忠奸大义,是求之过深、有一些穿凿附会,但是说此诗仅仅是抒发心情愉快、记录草堂附近浣花溪的美丽风光,这又失之过浅。况且此诗后面还有“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的句子,“更何求”就是欲有所求而求之不得,显然杜甫是有一点无可奈何同时也有一点心有不甘的。某种程度上,杜甫的这首诗里面透露出的就是自己在远离政治中心、难有作为的情况之下,心中还跃动着对国事的关心、对人民的忧念,只不过这些都悄然化作本诗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