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无窳侣碧
无窳侣碧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081
  • 关注人气:20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畅游在汉字里的动物世界(上)

(2021-07-31 09:45:06)
标签:

思想教育

理论研究

个人思考

光明书榜

分类: 生活类

  孔子云:“小子何莫学夫《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说的是借助对鸟兽草木等自然事物的认知,让受教育者因物思义,触物起情。钱穆引申说:“对天地间鸟兽草木之名能多熟识,此小言之也。若大言之,则俯仰之间,万物一体,鸢飞鱼跃,道无不在,可以渐跻于化境……孔子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广大其心,导达甚仁……不徒务于多识也。”(《论语新解》)由此可知,钱穆也认为孔子提出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为了让受教育者亲近自然,从中获益感发,开广胸怀,臻于仁德之境,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性。近日,中华书局出版《汉字里的动物世界》,旨在带领读者走进汉字中的动物大观园。

1.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在人一生的早期学习中,为什么“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这与中国文字的特点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文字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生产劳动,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方便相互之间交流,便产生语言。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逐渐适应不了社会变革的新形势,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此就催生了文字的创造。正是在“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许慎《说文解字叙》)的过程中,先民们才最终创造出了文字。而汉字中的“鸟兽草木之名”,也正是先民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鸟兽草木等动植物的长期、仔细观察,逐渐掌握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并以鲜活的形象简明扼要地勾画出来,慢慢形成与动物紧密相关的文字。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收录了466个虫、鱼、鸟、兽、畜类动物名。而这些鲜活、生动的“鸟兽草木之名”,正适合儿童识字启蒙教育,符合这一年龄阶段的生理和认知特点。《大戴礼记·保傅》云:“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周礼·地官司徒·保氏》补充说:“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乃教之六仪,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可见,周代的儿童教育包括了道德修养和知识、技能修养两个方面的内容。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得更明确:“《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国子就是“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南宋朱熹《大学章句》)。而“保氏”主要负责对君主、天子的规谏,“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汉书·艺文志》)。可见,古代儿童启蒙教育内容与汉字学习之间有密切关系。事实上,打开中国传统的字书,我们即刻可以看到古人眼中的动物世界,以及他们对大自然的各种想象,比起今天的动物王国更为耐人寻味。

2.不可思议的幼仔与传说中的神兽

  古代汉字中,动物词汇丰富,且雌雄有别,大小有异。古代对同一种动物的小时候是怎么称呼的呢?如与鹿相关的哺乳类动物,在《尔雅·释兽》中有“麋”“鹿”“麕”三种,“麋”即今之所谓“麋鹿”,其幼仔称为“”。在今天动物界里是哺乳纲偶蹄目鹿科的科名,麋、鹿与麕皆隶属其中,鹿的幼仔称为“麛”。“麕”,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獐子,“麕”与“麇”音义俱同,獐的幼仔称为“麆”。“”作为麋的幼仔,出现在很多先秦两汉典籍里。麋俗称“四不像”,曾经广布于亚洲东部地区,但在20世纪,麋在野外已基本灭绝,也难怪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世上有“”了!狼的幼仔,《尔雅·释兽》称“獥”。《诗经·齐风·还》“并驱从两狼兮”句,《正义》引舍人曰:“狼,牡名貛,牝名狼,其子名獥,绝有力者名迅。”幼兔,《说文》作“婏”,《尔雅·释兽》称“嬔”。幼兔为什么被称为“婏”呢?清代学者郝懿行说:“兔生子极易,恒疾而速。”众所周知,兔子的生育能力非常强,一胎可诞下7—13只小兔子,而且一年可以生产7次。因此,兔子的快速又表现在其生育能力和过程上,所以“婏”还可以解释为快速之意。熊的幼仔,《尔雅·释兽》中又称“狗”,不可思议吧。如果称小熊为“狗”,那么小狗又叫什么呢?甲骨文中没有“狗”字,只有狗的象形字“犬”。在古汉语中,狗称为“犬”,“狗”是后起的形声字,《尔雅·释畜》云:“未成毫,狗。”即小狗之意,因此小“犬”称为“狗”。但熊与狗在现代生物分类法里属于不同的科,熊在哺乳纲食肉目熊科,而狗在食肉目犬科。但由于“狗”又有小的意思,故称小熊为“狗”,又是可以理解的。“牛”的幼仔《尔雅·释畜》称“犊”,与现代无异。自古即有“初生之犊不畏虎”之语,用来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敢说敢做、无所畏惧。又有“舐犊情深”,《后汉书·杨彪传》谓“犹怀老牛舐犊之爱”,用以比喻父母疼爱子女的深情。

  汉字中的动物是古人探索、认识自然的产物,烙印着农耕社会的气息,蕴含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龟、羊等。部分动物名依旧常见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一些已经成为历史遗迹。龟是长寿动物,龟头与蛇头类似,故《说文解字·龟部》云:“龟,旧也,外骨内肉者也,从它(蛇),龟头与它(蛇)头同,天地之性,广肩无雄。龟鳖之类,以它为雄。”龟又与麟、凤、龙并称为“四灵”,即《礼记·礼运》中所言“麟、凤、龙、龟,谓之四灵”。但龙、凤都是传说之物,龟、麟则是现实中存在的动物。《说文·龙部》云:“龙,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神异瑞兽,人们常视龙为身份尊贵的象征。

  羊是一种本性驯顺的动物,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是正面的羊头形状。羊部动物名共17个,如“羔,羊子也”。羔即刚出生的羊。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载:“羔取其执之不鸣,杀之不号,乳必跪而受之,类死义知礼者也。”意思是,羔被抓时不叫,被杀时不哀号,吃奶时跪下来,古人由此认为羔知礼仪、有教养。《说文》云:“羊,祥也。”因此秦汉金石多以羊为“祥”,“吉祥”也写作“吉羊”。许慎又说:“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说文·鹿部》又云:“麙,山羊而大者细角。”麙,《山海经》作“羬”,云状如羊而马尾。明人费信《星槎胜览》云:“阿丹国羚羊,自胸中至尾,垂九块,名九尾羊。”“羚羊似羊,而青色毛粗,两角短小;羱羊似吴羊,两角长大”。羞,《说文》曰:“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汉字中“羊”为部首,羊字族的姜、羯、详、祥、羞、佯、徉、翔、鲜、羌、庠、羡、羲、鲞、蛘、羧、善、咩、羚、恙等汉字,都与羊有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