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布置作业的要诀有哪些
(2021-05-26 09:29:16)
标签:
思想教育理论研究个人思考教育周刊一线笔谈 |
分类: 生活类 |
“总量调控
质量预警”
二是建构作业总量的调控机制。学生作业之所以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教育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正与学生作业总量过大有关。对于义务教育学校而言,切实提升自身的作业治理能力,必须科学建构作业总量的调控机制。在教育实践中,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学业要求,所产生的作业容量各不相同。然而,青少年却需要同时面对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学业要求,这就很容易造成作业总量的失控,存在加剧学业负担的潜在可能。因此,如何协调好不同学科的作业要求,实现作业容量的总体控制,成为作业治理的重要过程。一方面,建立作业时长报告制度,各学科教师在布置作业前需报备学校相关部门,由专人负责记录、统筹当日的作业总量以及学生可能完成的学习时间,从总量、总时长两个角度加以调控,并作为教师教学能力考核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建立学科作业协调制度,由班主任等主要责任人协调不同学科的作业量,从总量控制的角度为本班级学生妥善协调不同学科的当日作业,精准匹配学科作业数量,同时兼顾不同学科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要求,防止出现偏科现象,并由班主任等主要责任人为学生系统发布当日作业清单。
四是改进作业设计的监控机制。《通知》明确指出,“学校要将作业设计作为校本教研重点”。作业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作业治理过程中务必关注的核心环节。表面上,义务教育学校中的教师能够主动开展作业设计,但作业设计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是否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些问题都充分反映出作业设计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在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作业治理过程中,亟须改进当前学校作业设计的监控机制。一是推动教师明确作业设计的深刻意义,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精心设计高质量的课后作业,在作业设计理念上进行监督和引导。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平台,采用电子书包等丰富作业的实现形式,创新作业的类型和方式,逐步实现“智慧作业”,提高作业治理的监控水平。三是根据本校学情实际,在数量、内容、难度等多个角度精心开展作业设计,面对学有所长、学有所困等不同特征的学生,着力强化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个性化,真正实现作业监控的生本化特征。
五是增强作业治理的法理认知。强有力的法律系统是保障学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面对一些作业治理方面所出现的现实问题,义务教育学校真正实现作业治理,必须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照章理事,按规行事。反之,如果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法理的重要价值,那么在作业治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干扰教师的教育权、学生的受教育权、家长的知情权等实践误区。为此,义务教育学校提升自身的作业治理能力,迫切需要增强对作业治理的法理认知。一是认真学习有关作业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深度研讨《通知》对于当前作业治理的总体要求,将相关规定转化为本校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二是严格遵守相关政策制度,精心安排作业设计的校本实操过程,为青少年建构高质量的作业。三是对有关违法违规的作业设计、布置、评价等开展有针对性地治理,以事实为依据,增强作业治理的法理认知。
六是压实作业治理的主体责任。义务教育学校是青少年学业负担产生的直接主体,也是作业治理的关键主体。深入贯彻落实《通知》要求,务必压实义务教育学校作为作业治理主体的教育责任。特别是在作业这样的教育细节上,更是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为此,义务教育学校应切实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主动推动教师开展以作业为主题的校本研修,将学校对作业治理的总体要求落实到每一位教师,不断强化教师团队主动开展作业反思、研修的治理自觉,从而形成作业治理的中坚力量。二是切实形成作业治理的校本方案,在对作业整体情况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聚焦学校作业所出现的核心问题,逐渐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作业治理方案。三是积极针对作业治理开展教育督导,维护义务教育学校作业治理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对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坚决予以惩戒,督促检查教师的作业布置、设计、评价等相关环节,真正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的作业治理能力。四是及时与学生、教师等相关主体进行有效沟通,倾听来自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的声音,在开放办学、协同治教的理念下合作开展学校作业治理,在多主体间逐渐压实义务教育学校作业治理的主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