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此行出游的第十天了,早晨起来北出榆林城不远就到了红石峡景区,景区不大但现在都是带A的,从景区出来的时候我感觉如果来了榆林还是值得到此一游的,不光有山水风景,也有许多历史人文留下的石刻等。红石峡因山皆红石得名,尤其是夕阳下山的时候,红灿如血,非常壮观。一进入口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两边东西相峙的赭色石崖,崖壁上布满了星罗棋布的石刻题匾和大大小小的洞窟。沿壁根石阶而下,绿荫掩映间,一条碧水穿峡而过,潺潺作响,徜徉于双崖壁立的峡间。随着导游的讲解,我们了解到这是一座宋元时期的“千年古刹”。崖壁上面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据说具有身份地位的人才有资格在这里刻字。比如光绪年间榆林官员的刻字“振河不洩”晚清名将左宗棠所题写的“榆溪胜地”革命先烈杜斌题刻的“力挽狂澜” 红石峡又名雄石峡,红石峡谷长约350米,峡谷东崖高约11.5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峭拔雄伟。峡内玉溪河水流湍急,穿峡直达城西。两岸垂柳青翠,景色优美。在我看一旦有水经过一个景区就给景区增加了灵动的感觉,当然不会喜欢一潭死水,尤其在这塞北高原总不由的会联想到黄沙漫天苍凉大漠等等,压根就没想到这出城不到十里就有一条潺潺的玉溪河水穿越景区而过,着实给景区增色不少。如果没有这条穿越景区而过的河流在我看这景区再多的石刻再多的石窟也就和乡野庙宇差不了多少了。虽是秋末但榆林已经冷了些,但这天景区内还是有上百游客,最后在景区外的停车场两辆陕A牌照的大巴车给出了答案,是省城某高校组织的活动。
咱上学时不是好学生,对于这些历史文化都是前学后忘,加之对与这些东西也没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弄不亮清,走到 这种景区也都是走马观花,并不是像一些搞学问的游客还边走边研究,喜欢书法的就多看几眼石碑上刻字,喜欢历史的就研究是谁在那个年代写下的等等。有时有导游给团队讲解咱路过听上一半耳朵,还没走出景区也就忘记了,一些关于景区的介绍不是在门票上看看简介,回来就在网上搜搜,前面这段文字就是在网上看到粘贴别的同志的游记也就是大概介绍一二。,昨天相片文字都编辑好了,不知何因今天打开电脑又找不见了,只好坐到这慢慢的重新弄吧。我思量来思量去感觉还是粘贴别人的游记中对于红石峡和镇北台介绍的文字引起的,只好把那些都删了,现在文中有些简介都是从官方搜索平台而来的,应该问题不大了吧。再别想着投机取巧了,偷鸡不成蚀把米,还是自己写自己的吧。别人的永远都不是自己踏实。从红石峡出来去了不远处的镇北台,
镇北台位于城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台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镇北台有天下第一台之称,镇北台建于1607年,属于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之一的观察所,是明长城中部的要塞之一,台为正方形,四层,外砌砖石,第一层高10.20米,第二层高8米,第三层高4.10米,第四层高4.40米,台北额题"向明"二字,为万历时巡抚涂宗所书。台的每层有石台阶可登,台依山据险,巍峨挺拔。站在镇北台之顶远眺,金沙蓝天、碧澄水库、逶迤长城、绿色林带和不远处榆林城市的新貌尽收眼底。镇北台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之一,是长城三大奇观(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之一,有"天下第一台"之称,
在没来之前一直以为榆林往北就是沙漠连天了,没想到站在基层楼高的镇北台上远处不但有水面还有成片的树林绿茵,虽然初冬秋末但黄的绿防沙树林都还依稀可见,站在镇北台最高处旌旗烈烈秋风凛冽,能想象到古时这里的关隘的重要性,但现在看来却是一片平和。从下面往上登,旁边四处的砖上被人为的刻上了歪歪扭扭的到此一游等等,有的下面还署有年月日已经有十几二年的时间了,能想象来那个时候这个地方肯定还没有被保护开发,但也还有近几年刻的,我看着看着就张嘴问候他们了,这就是国人的函待提高的素质吧,刻上又能如何呢。在最高处碰到一位老者独自一个人背着尼康单反在拍摄着,昨天在高家堡古镇的城楼上也看见了他,也是一个人在拍,我并没有搭讪他,不想打扰彼此的安静。我在想等我退休了无牵无挂的时候我能不能像这位老者一样背着相机独有四方呢。镇北台不大也就一个来小时就转完了。离开的时候我回头又看了一眼雄伟的烽火台,我没有想到狼烟四起却想起来那烽火戏诸侯的典故,那故事在我看不是流芳百世却是遗臭万年,把男人为了取悦女人而不顾一切描写的在为之不过了。真是正儿八经的昏君。
从镇北台出来我并没有选择返回榆林城,出门旅行对于城市对我已经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了,大多东西都是雷同的。越来越不喜欢人流熙攘高楼林立了,所以选择了沿S302向近百公里外的佳县前进了。



























以上都是红石峡景区,以下是镇北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