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文中的"三"和"九"为什么常被用来泛指多数呢?

(2007-02-28 16:12:59)
     在古文中,"三"和"九"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往往不是表示"三"和"九"两个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数.比如"三思","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九死一生","九江八河"等词句中的"三"和"九"都是指虚数.为什么常用"三"和"九"来代表多数呢?这是有特殊原因的.
     春秋末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他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就是指天,地,人,它的含义当然非常广大.三又"生万物",所以,三泛指多数,多次.而"三三得九"九又属老阳,是最大的阳数,在一到九的基本数中,九是最大的数,是数的终了.因此"九"代表物之广,阳之极,有"极多"的意思.清人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上》中说:"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因此,我们在看到古代文献里的"三"和"九"时,还真是要分辨一下它们究竟是指实数还是虚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