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iddle/4c3e71f1x9ead917e416b&690
公元901年,闽(福建)王王审知扩大福州城区,把三坊七巷划入城区范围,从此,三坊七巷成了福州的风水宝地。一千多年过去了,三坊七巷的格局依旧,但翻开历史,你就会发现,无数高官巨商大儒式的人物,他们的身影或多或少地出现在古朴、铺满青石板的小巷中。
去三坊七巷的时候,正赶上某电视台在录制节目,或许他们正在讲述三坊七巷辉煌的历史。
http://s12/middle/4c3e71f1x9ead580ff93b&690
林纾,字琴南,杰出的文学家、诗人、画家、翻译家,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学巨匠,一生著作250余部作品,曾任北京大学讲席。
林纾,曾执教于林家(林长民、林觉民家族)私塾教馆,卷入维新运动,参与上书变法。
林长民,林觉民堂兄,才女林徽因的父亲,与梁启超是亲家,是推进民主政治的著名政客。
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中国最著名“情书”《与妻书》的作者。
琴南书院位于三坊七巷的郎官巷。
http://s10/middle/4c3e71f1x9ead5a4a33a9&690
你知道第一个介绍西洋小说到中国的人是谁吗?就是这个林纾。1897年,林纾与人合译法国小仲马小说《茶花女》,这是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让国人第一次看到外国小说。林纾一生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到现在还不曾有过第二个。
http://s5/middle/4c3e71f1x9ead6392d114&690
陈承裘,你知晓吗?估计很多人不认识,他的祖父陈若霖、大儿子陈宝琛以及六子科甲的事情就不得不提了。
陈若霖,乾隆年间工部尚书、刑部尚书,为官清廉,刚正不阿。
尚书,相当于现在正部级官员,刑部尚书相当于现在全国高院和高检的职责,权力巨大。
陈承裘,育有七子,除一个夭折外,六个儿子全部登科第,三个举人,三个进士,被朝廷授予“六子科甲”。
陈宝琛,礼部侍郎,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
侍郎,相当于现在副部级官员,仅次于尚书。礼部相当于现在外交部、文化部的职责。
http://s7/middle/4c3e71f1x9ead67a44de6&690
陈承裘故居现在还在修缮,尚未对外开放,故居位于三坊七巷的文儒坊。
购买这座古宅与陈承裘的二女儿有直接的关系,二女儿的婆家是当时台湾的首富林尔康,是林尔康出资建起了这座豪宅,据说当时相当的华丽与精致。而林尔康的堂弟林尔嘉(字菽庄),就是厦门鼓浪屿那座著名的菽庄花园(鼓浪屿必看景点之一)的主人。
陈承裘官不大,事迹也平平,倒是大儿子陈宝琛值得骄傲,从这里走出的陈宝琛,处处以国家安危为己任,但时遇不济,受制于慈禧。在他36岁时,辞官回家,但他没有回三坊七巷,而是住在了福州螺洲,只有进城的时候才到父亲三坊七巷的家。在福州的20多年,陈宝琛并没有闲着,他创办了全国最早的师范学堂——全闽师范学堂,他的夫人也创立了福建女子师范学校,冰心就是这所学校的学生。
http://s9/middle/4c3e71f1x9ead6a9a3438&690
黄任,康熙年间举人,清杰出诗人,官至知县。
黄任除工诗善书外,最大的爱好就是藏砚,晚年选十个砚石视为至宝,病故后,流散民间,据传郭沫若收藏其一。
http://s11/middle/4c3e71f1x9ead6d45462a&690
黄任的故居位于三坊七巷的早题巷,是个很偏僻的地方,说起黄任的故居还有一段往事。
林觉民在广州被杀后,林觉民的岳父陈元凯刚好在广州为官(候补知县),为避免清政府满门抄斩,他托人连夜赶回福州报信,让女儿陈意映火速逃离。林家匆匆将祖屋卖掉(卖给了冰心的祖父),陈意映腆着大肚子带着一家大小七口人逃到偏僻的早题巷,在破旧的黄任故居中住下来。而《与妻书》就是在黄任故居的隔壁房间被后人发现的,这封《与妻书》怎么传到陈意映手中据说至今还是个迷。从此以后,陈意映以泪洗面,因为至爱,所以至痛,她悲恸欲绝,两年后,追随林觉民而去。
逝去的是一段悲凉的往事,留下的是一封动容的《与妻书》。
上面照片中,正面的房子就是黄任的故居。
http://s7/middle/4c3e71f1x9ead71a2ddf6&690
在早期现代化的进程上,电灯和电话的应用最能体现文明程度。如今,福州人应该怀念、应该感谢刘家大院的人们。
上面的刘家大院,位于三坊七巷的光禄坊,大宅门、大宅院,号称是当时最大的院落。
刘家大院里究竟有谁呢?我们来回忆一下历史,刘家兄弟两人,刘齐衔和刘齐衢。
刘齐衔,1841年进士,官至河南巡抚,林则徐的大女婿。
刘齐衢,1841年进士,刘齐衔之兄,官至知县。
巡抚,相当于现在省级官员,视同现在的省长(总督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
知县,相当于现在的一县之长,处级官员。
http://s16/middle/4c3e71f1x9ead742130cf&690
刘家大院全景,因大门紧闭,无法入内。
其实,对福州的贡献并不是他们兄弟俩,而是他们的孙子辈,因为,福州第一缕灯光最早是在刘家大院内熠熠生辉的;因为,福州第一部民间电话在刘家大院接通。
仅凭这两项,刘家人就非同寻常。
穿过洋装喝过洋墨水的孙子辈们,在1910年创办了福州第一家电灯公司,电灯,把福州城照亮了;1912年,创办了第一家福建电话股份有限公司,让电话走进千家万户。
仅凭这两项,刘家人成了福州当时的首富。
今天写的文字比较多点,对历史感兴趣或是福州人的话,可能比较耐心看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