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花鼓——益阳花鼓戏“窝子”的“窝子”

(2012-07-13 18:11:50)
标签:

消逝的记忆

地花鼓

兰溪

中央电视台

北纬30度

 http://s3/middle/4c3e5c19gc4b36671c9f2&690

 

  

 

 

 

兰溪地花鼓在全省夺魁,并将亮相央视,赵梦龙说,这一切皆因——

地花鼓,是益阳花鼓戏窝子的“窝子”

 

 

赵梦龙最近有两件事比较得意——

 经他创新和导演的地花鼓《拖板凳》,去年底在全省地花鼓竞演中,以总分98的成绩获得第一;75中央电视台“北纬30度——中国行”一编导也看好这个节目,说准备8月开拍。

 作为兰溪镇花鼓戏剧团的团长,他是怎样与地花鼓结缘,并让这种原始的民间演唱在全省夺魁,并将亮相全国呢?

 

                                                                 

为看地花鼓,掉到粪氹里也在所不辞

 

赵梦龙说小时候过年,最难忘的是看地花鼓。唢呐一吹,花鼓一敲,妹子和三花子就进了堂屋,随着一声“恭喜发财”,在密密的人堆里便打起“窝子”来。

 与地花鼓一道来的,还有狮子龙灯彩莲船。从正月初二耍到十五,即使天气不好,作为孩子的他也无条件紧跟。有时不小心掉进粪氹里,爬起来又追。

 他说地花鼓不像花鼓戏,有两个演员就可检场,也不像龙灯狮子,只有纯动作,它有一定情节,如:“正月采茶是新年……”是表现劳动场面的;“叫奴一声哥,板凳拖两拖……”是表达男欢女爱的;还有“一呀更子里耶,正好去贪眠……”相当于生活情景剧。

说着,赵梦龙在视频里点了一段《拖板凳》。但见一旦一丑两位穿红着绿的演员,在“咿呀咦子呀咦”的旋律中载歌载舞,有点类似于东北的“二人转”。他说,其所以叫地花鼓,就是不需舞台,堂屋里、禾场上、阶檐下,均可演出,表演范围只一板凳长,甚至在一只鼓上都可演。搞笑的动作,诙谐的道白,年轻人一学就会。因此,一般村子不用请专业戏班,就能将过年的气氛进行到底,平时办红白喜事也少不了。

 “都说,益阳是花鼓戏窝子,叫我看,地花鼓是窝子的窝子。”赵梦龙认为,花鼓戏无论形式还是曲调,都胚胎于地花鼓,是地花鼓促进了花鼓戏,花鼓戏借鉴于地花鼓。

 赵梦龙此说有据可查。“百度”里说,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形成,花鼓戏则于清同治元年成熟,后者比前者晚了约60年。

 

 

<> 

有地花鼓或花鼓戏,农民就坐不住

 

由掉到粪氹里的小粉丝,到地花鼓热角,再到镇剧团团长,赵梦龙说,这是他父亲使然,也是兰溪文化使然。

 父亲赵卫兰,原是镇学校的音乐教师,兼过文化站站长,为了让地花鼓紧跟形势,当年还写过不少“本子”。有父亲的遗传因子,也是音乐老师的他,不痴迷地花鼓,是没有道理的。

 兰溪人除了地花鼓,还喜欢唱山歌,放河灯,划龙舟,每次活动,都少不了他。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民结婚祝寿,起屋开业,甚至修谱的,都来找他。他临时网罗几个人马,就登门服务。那时不兴钱,一条毛巾一包烟,就心满意足。

 想到组团,是1999年。那年,湖南卫视戏曲频道让他组织一些花鼓戏票友,包括地花鼓在内的有名段子,一场场演示并录制出来,40天录了40张碟,赚了4万块钱。临到署名,才想了个名字,叫“长江花鼓戏剧团”,并委任他的搭档——国家二级演员吴联欢为业务团长。

 冠名“长江”,是因为这次录碟,不仅将兰溪和八字哨的地花鼓爱好者“一网打尽”,益阳其他县市的花鼓戏名腿,如桃江生角演员颜三毛、沅江演小花脸的柴润秋,甚至汨罗花鼓戏剧团副团长邓建华都尽入彀中。赚的钱也拿出3万,去杭州添了一批古装戏服。

演员召之即来,来之即演,演之即去,每年演出300多场。他说:“每场不管多少节目,必须有地花鼓或花鼓戏,不然农民坐不住。”

 

 

 投资文化,比直接用钱买安定要划算

 

去年,南县地花鼓申请了全国“非遗”,赵梦龙高兴之余,也痛感“失职”。

他认为,赫山区是洞庭湖区最古老的县,也是地花鼓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与申遗失之交臂,实在遗憾。然光遗憾没用,须趁南县申遗成功这股东风,让益阳地花鼓更上一层楼。于是就有了他对《拖板凳》的改编:将一对演员改成两对,演到半路还让一对老年夫妇参进来插科打诨,将剧情演绎到极致……

 镇党委书记谭正祥对他的工作非常支持,说投资文化比直接用钱买安定划算。在今年全市“两会”期间,他曾表态,全镇年文化经费由5万增加到30万。 

东方不亮西方亮,文化站长孙安定则决心与赵梦龙一道,继续做好“兰溪山歌”的申遗。

 在兰溪,有这么多传统戏曲的痴迷者;在基层,有这么多厚待传统文化的高人;一年365天,湖乡的田野平畴,天天还有这撩拨人心的欢乐……有了这些,相信申遗和一切该属于他们的荣誉,自然会有时!

 

http://s16/middle/4c3e5c19gc4b3610474bf&690

兰溪花鼓戏剧团演员为中央台北纬30度——中国行》编导演示地花鼓《拖板凳》。

 

http://s3/middle/4c3e5c19gc4b36671c9f2&690

兰溪花鼓戏剧团演员与中央台《北纬30度——中国行》编导合影。后右一为赵梦龙。

 

 

 

兰溪地花鼓越演越出彩 

 

赵梦龙最近有两件事比较得意——

 经他创新和导演的地花鼓《拖板凳》,去年底在全省地花鼓竞演中,以总分98的成绩获得第一;今年中央电视台“北纬30度——中国行”也看好这个节目, 8月份来了一大帮子人,将他的《拖板凳》搬上了全世界收视率最高的荧屏。

 作为兰溪镇花鼓戏剧团的团长,他是怎样与地花鼓结缘,并让这种原始的民间演唱在全省夺魁,并亮相全国的呢?

 

                                                                 

为看地花鼓,掉到粪氹里也在所不辞

 

赵梦龙说小时候过年,最难忘的是看地花鼓。唢呐一吹,花鼓一敲,客气的东家随即炸响一挂鞭炮,妹子和三花子就旋进了堂屋,一声“恭喜发财”,便在密密的人堆里打起了“窝子”。

 与地花鼓一道来的,还有狮子、龙灯和彩莲船。从正月初二耍到十五,即使天气不好,作为孩子的他也无条件紧跟。有时不小心掉进粪氹里,爬起来又追。

 他说地花鼓不像花鼓戏,有两个演员就可检场,也不像龙灯狮子,只有纯动作,它有一定情节,如:“正月采茶是新年……”是表现劳动场面的;“叫奴一声哥,板凳拖两拖……”是表达男欢女爱的;还有“一呀更子里耶,正好去贪眠……”相当于生活情景剧。

当然小时候不全懂,更不知道有“旦角风摆柳,丑角巴地梭”一说。只觉得妹子凤冠霞帔,花枝招展,彩衣上的玻璃珠子被灯光一映,简直珠光宝气,尤其那张脸,被油彩涂得红肉里面出白肉。开始我还犯糊涂,这妹子昨天还在园子里摘菜,塘边上挑水呢,怎么摇身一变比仙女还仙女了?三花子则花里胡哨,头戴一顶无边帽,手拿一柄青折扇,腰系一条白围巾,嘴边两撇黑胡须,动作夸张而搞笑。我最喜欢看他围着妹子走矮子步,双腿曲弯,头呈仰视,脖子一伸一伸,脚步一弹一弹,对着妹子一脸的痴笑,而妹子却亲昵地看着他。心想,要是生活中也这样男欢女爱,该多好!

说着,赵梦龙在视频里点了一段《拖板凳》。但见一旦一丑两位穿红着绿的演员,在“咿呀咦子呀咦”的旋律中载歌载舞,有点类似于东北的“二人转”。他说,其所以叫地花鼓,就是不需舞台,堂屋里、禾场上、屋檐下,均可演出,表演范围只有一板凳见方,甚至在一只鼓上都可演。搞笑的动作,诙谐的道白,还有烂熟于心的唱词,年轻人个个都会。因此,每个村都不用请专业戏班,就能锣声鼓声、欢声笑声、电灯火把,把过年的气氛进行到底。

还有办红白喜事,也少不了地花鼓。每闹一次,男女老少要回味几天……

 都说益阳是花鼓戏窝子,叫我看,地花鼓是窝子的窝子,而兰溪是窝子的窝子的窝子……赵梦龙认为,花鼓戏无论形式还是曲调,都胚胎于地花鼓,是地花鼓促进了花鼓戏,花鼓戏借鉴于地花鼓。

 赵梦龙此说有据可查。“百度”里说,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形成,花鼓戏则于清同治元年成熟,后者比前者晚了约60年。 

 

有地花鼓或花鼓戏,农民就坐不住

 

由掉到粪氹里的小粉丝,到地花鼓热角,再到镇剧团团长,赵梦龙说,这是他父亲使然,也是兰溪文化使然。

 父亲赵卫兰,原是镇学校的音乐教师,兼过文化站站长,为了让地花鼓紧跟形势,当年还写过不少“本子”。有父亲的遗传因子,加上小时候的耳濡目染,长大后成了音乐老师的他,不痴迷地花鼓,是没有道理的。

 兰溪人除了地花鼓,还喜欢唱山歌,放河灯,划龙舟,每次活动,都少不了他。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民结婚祝寿,起屋开业,甚至修谱的,都来找他。他临时网罗几个人马,就上门服务。他说那时不兴钱,一条毛巾一包烟,跟得了“二喜子”一样,要快乐好几天。

 想到组织剧团,是1999年。“那年,湖南卫视戏曲频道让我组织一些花鼓戏票友,包括地花鼓在内的有名段子,一场场演示并录制出来,我们也不知道哪来的那么多库存,40天竟录了40张碟,赚了4万多块钱。”临到署名,才想起要打一个牌子,便叫“长江花鼓戏剧团”,含有缅怀前辈艺人和长江后浪推前浪之意。并委任他的搭档——国家二级演员吴联欢为业务团长。

 这次录碟,不仅将兰溪和八字哨的地花鼓爱好者“一网打尽”,益阳其他县市的花鼓戏名腿,如桃江生角演员颜三毛,沅江演小花脸的柴润秋,甚至汨罗花鼓戏剧团副团长邓建华都来了。说到这里,赵梦龙仰天一个哈哈,颇有“天下英雄,尽入彀中”之意味。他说,这年赚的钱便拿出3万,去杭州添了一批古装戏服和新式响器。

演员召之即来,来之即演,演之即去,每年演出300多场。“哎,你不知道,每场不管多少节目,必须有地花鼓或花鼓戏,不然农民坐不住!”

 

       遗憾之余,他想打响兰溪地花鼓品牌

 

去年,南县地花鼓申请了全国“非遗”,赵梦龙高兴之余,也痛感“失职”。

他认为,赫山区是洞庭湖区最古老的县,也是地花鼓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与“申遗”失之交臂,实在遗憾。然光遗憾没用,须趁南县申遗成功这股东风,让益阳地花鼓更上一层楼。于是就有了他对《拖板凳》的改编:将一对演员改成两对,演到半路还让一对老年夫妇参进来插科打诨,将剧情演绎到极致……

下一步,他准备下一点功夫,将最具特色的组合动作“车窝子”,由目前的“单双窝子”改为“滚筒窝子”和“阴阳窝子”,并逐一恢复《望部》《对花》《十锈》《送子》《挨角》等传统曲目,争取在春节或重大喜庆活动中,打入中心城区为市民无偿演出

 镇党委书记谭正祥对他的工作也非常支持,说投资文化比花钱买安定要划算。在年初全市“两会”期间,这位书记曾经表态,让兰溪的年文化经费由过去的5万增加到30万。 

东方不亮西方亮,文化站长孙安定说,地花鼓没申到遗不要紧,他决心和赵梦龙一道,继续做好“兰溪山歌”的全国申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