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宝出售一波三折 (转帖)

(2007-08-31 20:21:53)
标签:

时尚/名品

洁先生

美容

行业资讯

分类: 洁先生 博客问答
 

  被称为将创中国日化业最高品牌出售价的北京大宝一案又添新闻。昨天,有媒体报道,25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陈士能在参加反垄断法草案分组审议时透露,美国宝洁欲收购北京大宝,目前双方已基本谈妥。《每日经济新闻》昨日致电当事方,两方均没有确定此事。

  宝洁公司公关部张先生表示,已了解相关消息,“目前都是一些传言,公司对此事没有正式的消息可以发布”。至于宝洁公司对大宝是否有意,该人士表示无法置评。北京大宝负责并购一事对外发言的王先生也称,“目前,关于大宝出售的事情还没有进一步的消息可以对外透露”。

  今年3月,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欲以23亿的价格转让100%股权,众多外资公司表示对大宝青睐。其中尤以强生与大宝接触得最久,并被业界猜测最有可能“接手”大宝。消息还传,3月26日大宝转让信息因征集到意向受让方而从北京产权交易所撤下后,作为意向受让方可能性最大的强生已和大宝于次日签订转让协议。

  而强生是否已经退出大宝竞购一事?昨天,强生公司公关经理何小姐表示,“对此事不予置评”。

  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冯建军分析,企业在决定是否收购另外一个品牌时,通常会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两年内能够把成本拿回来;二是对于自己的原有品牌是否能够起到补充提升的意义。目前,宝洁在护肤领域的优势主要在中高档市场。但他认为,宝洁如果真的收购大宝,依靠大宝品牌赚钱肯定不是主要考虑原因,主要还是出于市场战术方面的考虑。他认为,大宝目前在三、四线城市的批发渠道非常强大,宝洁收购大宝的意义可能在于借助大宝在这些地方的渠道推销宝洁自身产品。

 

  新闻链接:大宝自1999年改制以来,至2005年的七年间,以每年8亿元左右的稳定销售额长期居于润肤产品前列,2003年在护肤品中的市场份额更是达到17.79%,遥遥领先于其他对手。

  两年之后的2005年,大宝销售额为7.8亿元,在护肤品市场份额已经滑落到10%以内,2006年销售额进一步下滑到6.76亿元。

  尽管大宝拥有多达13个类别数十种产品,但是人们能够记住的依然只有“SOD蜜”,后者销量占据大宝所有产品的80%以上。依靠单一产品维系的局面正在使市场日渐式微。

  此外,外界认为“5060”现象也是大宝最终出手的一大主因,20年前拯大宝于危难之际的董事长杜斌刚已达50岁,而党委书记王怀宁今年也满60岁,公司管理层因“老龄化”而萌生去意并非毫无可能。据了解,杜斌本人约持大宝职工持股会30%的股权。

 

  国内品牌的忧患在哪儿

  随着强生、欧莱雅、联合利华等国际品牌的强势收购,尤其是国内一线自主品牌不断被“连根拔”,业内担忧之声不绝于耳,国内一线品牌会否全军覆没?

  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会长助理潘晓明认为,这种担心没有必要。作为美容行业,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就完全放开,因此无论是欧莱雅收购小护士,或强生收购大宝,都是很正常的企业行为,就企业数量而言,已经从前两年的50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3300家左右,淘汰率极高,“这只是表明这个行业开始由无限发展走向整合。”

  截至2005年底,外资化妆品企业数量仅为4.11%,94.78%的国内民营企业仍是主流,其余是国有企业。“不会因为一个大国有企业被收购,就推断国有其他品牌都不行了,相反,对于化妆品这个朝阳产业,所有化妆品企业都仍有巨大商机。”潘晓明介绍说,目前活跃于市场的还有隆力奇、拉芳、丁家宜等一、二线品牌不下20余种。

  潘晓明认为,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担心国内品牌被吃掉,而是如何提升企业利润水平。“从产品质量上看,我可以保证,国产货绝对不输洋品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