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燃烧 |
一、燃烧过程
可燃物质的燃烧一般是在气相进行的。由于可燃物质的状态不同,其燃烧过程也不相同。
气体最易燃烧,燃烧所需要的热量只用于本身的氧化分解,并使其达到着火点。气体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全部燃尽。
液体在火源作用下,先蒸发成蒸气,而后氧化分解进行燃烧。与气体燃烧相比,液体燃烧多消耗液体变为蒸气的蒸发热。
固体燃烧有两种情况:对于硫、磷等简单物质,受热时首先熔化,而后蒸发为蒸气进行燃烧,无分解过程;对于复合物质,受热时首先分解成其组成部分,生成气态和液态产物,而后气态产物和液态产物蒸气着火燃烧。
各种物质的燃烧过程如图4—1所示。从中可知,任何可燃物质的燃烧都经历氧化分解、着火、燃烧等阶段。物质燃烧过程的温度变化如图4—2所示。T初为可燃物质开始加热的温度。初始阶段,加热的大部分热量用于可燃物质的熔化或分解,温度上升比较缓慢。到达T氧,可燃物质开始氧化。由于温度较低,氧化速度不快,氧化产生的热量尚不足以抵消向外界的散热。此时若停止加热,尚不会引起燃烧。如继续加热,温度上升很快,到达T自,即使停止加热,温度仍自行升高,到达T自′就着火燃烧起来。这里,T自是理论上的自燃点,T自′是开始出现火焰的温度,为实际测得的自燃点。T燃为物质的燃烧温度。T自到T自′间的时间间隔称为燃烧诱导期,在安全上有一定实际意义。
二、燃烧的活化能理论
燃烧是化学反应,而分子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是互相碰撞。在标准状况下,1dm3体积内分子互相碰撞约1028次/s。但并不是所有碰撞的分子都能发生化学反应,只有少数具有一定能量的分子互相碰撞才会发生反应。这少数分子称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的能量要比分子平均能量超出一定值。这超出分子平均能量的定值称为活化能。活化分子碰撞发生化学反应,故称为有效碰撞。
活化能的概念可以用图4—3说明,横坐标表示反应进程,纵坐标表示分子能量。由图可见,能级Ⅰ的能量大于能级Ⅱ的能量,所以能级Ⅰ的反应物转变为能级Ⅱ的产物,反应过程是放热的。反应的热效应Qv等于能级Ⅱ与能级Ⅰ的能量差。能级K的能量是反应发生所必须的能量。所以,正向反应的活化能△E1等于能级K与能级Ⅰ的能量差,而反向反应的活化能△E2则等于能级K与能级Ⅱ的能量差。△E2和△E1的差值即为反应的热效应。
图4-3
当明火接触可燃物质时,部分分子获得能量成为活化分子,有效碰撞次数增加而发生燃烧反应。例如,氧原子与氢反应的活化能为25.10 kJ·mol-1,在27℃、0.1 MPa时,有效碰撞仅为碰撞总数的十万分之一,不会引发燃烧反应。而当明火接触时,活化分子增多,有效碰撞次数大大增加而发生燃烧反应。
三、燃烧的过氧化物理论
在燃烧反应中,氧首先在热能作用下被活化而形成过氧键—O—O—,可燃物质与过氧键加和成为过氧化物。过氧化物不稳定,在受热、撞击、摩擦等条件下,容易分解甚至燃烧或爆炸。过氧化物是强氧化剂,不仅能氧化可形成过氧化物的物质,也能氧化其他较难氧化的物质。如氢和氧的燃烧反应,首先生成过氧化氢,而后过氧化氢与氢反应生成水。反应式如下:
H2+O2→H2O2
H2O2+H2→2H2O
有机过氧化物可视为过氧化氢的衍生物,即过氧化氢H—O—O—H中的一个或两个氢原子被烷基所取代,生成H—O—O—R或R—O—O—R′。所以过氧化物是可燃物质被氧化的最初产物,是不稳定的化合物,极易燃烧或爆炸。如蒸馏乙醚的残渣中常由于形成过氧乙醚而引起自燃或爆炸。
四、燃烧的连锁反应理论
在燃烧反应中,气体分子间互相作用,往往不是两个分子直接反应生成最后产物,而是活性分子自由基与分子间的作用。活性分子自由基与另一个分子作用产生新的自由基,新自由基又迅速参加反应,如此延续下去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连锁反应通常分为直链反应和支链反应两种类型。
直链反应的特点是,自由基与价饱和的分子反应时活化能很低,反应后仅生成一个新的自由基。氯和氢的反应是典型的直链反应。在氯和氢的反应中,只要引入一个光子,便能生成上万个氯化氢分子,这正是由于连锁反应的结果。氯和氢的反应是这样的:
氢和氧的反应是典型的支链反应。支链反应的特点是,一个自由基能生
成一个以上的自由基活性中心。任何链反应均由三个阶段构成,即链的引
发、链的传递(包括支化)和链的终止。用氢和氧的支链反应说明:
链的引发需有外来能源激发,使分子键破坏生成第一个自由基,如式(1)、式(2)。链的传递(包括支化)是自由基与分子反应,如式(3)、(4)、(5)、(8)、(9)所示。链的终止为导致自由基消失的反应,如式(6)、式(7)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