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现代生活
(2016-08-01 13:06:16)分类: 我评我论我说 |
两千多年前,中国社会出了个伟大的人物------孔子。他带领门下3000弟子,72贤人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思想和主张。他将至圣之言,文明之则蔓延到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孔子死后,由其门人结集的《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遵循千年而不变的圣人之言,行身之则。
固然,《论语》的创作是在太久以前了,它反映了当时的文明精髓。然而,作为中国文化的传统,它能如此延绵下来,经久不衰,自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它对于我们的现代生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为人必会做人,这是我们在现代社会生存的立身之本。如何做人呢?十几年孜孜不倦地学习着,其中有着生活的教导,有着父母,师长的教诲,也有着自己在成长的得与失中所得的领悟。而在这里,论语来教你立身之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也就是说,我每天都用三件事来考察自己:为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老师教授的做人做事的方法态度及知识,我在当日的生活中是否有去应用实践?
这里面首先包含的是曾子关于自我评价的标准,看似平常,其中却蕴含着至理。为人谋而不忠乎?每日工作是不是有尽心尽力、负责地做呢?这是指责任。
当然,曾子的话语中还包含了做人的耐性和执著。真正的每日三省,试问天下又有几人能做到?现代社会浮华而奢靡的生活磨光了我们的斗志和耐心,执著的追求似乎变成了一种很久远的东西。而相比于我们的萎靡,鲁拙的曾子正是凭着他的坚忍完成了《大学》,正因为他不断对自己进行着修剪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对于这句话,我是这么理解的:无论是从何种途径学到任何一种有用的经验、知识,并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经常使用时,你就会发现学习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了;当你知道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地方,有一个与你有着相同想法的知己,你会不高兴吗?当你不被他人理解,事情没有成功时,不要怨天尤人,而是要自省,从自身找出不被理解和不成功的原因,方为君子之道。
如此理解主要是针对于现代生活的现实和我自身的性格来给予诠释的。我常常可以很自豪地说,自己是热爱学习的。炎炎夏日,斜躺在清凉的床榻上,品一杯香茗,读一卷好书,何等的享受!而日常生活中,当你将书中的所学贡献出来的时候,又是何等的欣喜!!正因为此,激发了你继续读书的乐趣和用心学习的渴望。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于这句话,老师教的时候说: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还记得小时候,最高兴便是朋友间的互相串门。现代建筑将每个人笼在自己孤单的小窝中。父母的忙碌,没有兄弟姐妹的景况让我们在很小便体会到了唯有青墙诉的孤寂。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孤寂逐渐演发成了一种习惯。慢慢长大了,当被忙碌冲昏的头脑在假日难得清闲的时候,最渴望的竟是一个人静静的休息。有的时候真的不希望朋友过来,好象有些扰人悠闲的意思,又有很多不方便的事情;月末时,囊中羞涩等等现实的问题也一并而来。孔老夫子再睿智也体会不到几千年后的今天这样的感觉吧。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么是君子的度量和才能呢?这便是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碰到很多事情不被他人理解,这个时候,我们不必灰心丧气,更不必怨天尤人,唯有心平气和,方会风清云淡。这是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的必需,更是为人处世的不二法门――微笑,镇定。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有一种思想,德行曾作为一条线索贯穿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之中,这便是中庸思想。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论语》中也曾提及中庸一词,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可以说,孔子揭示了“中庸”一词的含义,经过后代人的发展,完善,中庸思想便被根植于中国人民的思想骨髓中,以此作为人们行为做事的准则。尽管在现今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庸思想看似不屑一提,实则不然。不问是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生活中,中庸思想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信奉它,人们在社交,生活上才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中庸之道已成为人们成熟与否的一大标志,这算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吧!
《论语》作为一部立身之则。教导了我们很多,当然,这需要我们不断的挖掘,体悟。在其它方面,如学习,孝道,察人等,《论语》也提供了很多的智慧。
早在初中的时候,我们便学过“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等等耳熟能详的名言,它们便出自《论语》。这些学习的良方良策在我们仍旧玩心不减,对求学懵懂,无知的时候指引着我们如何学习,伴我们轻松度过了中考,高考的漫长岁月。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里是讲孝道了。《论语》书上是这样解释这番话的。他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孝顺是为人的基本准则,它不仅是中国的传统,也是世界的传统,古今亦然。尽管在如今的社会,强调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未免偏颇,但不管父母兄长为何,对父母的敬爱,对兄弟姐妹的友爱却是不容怀疑和否认的。
总之,《论语》作为一本美文,它的言语独到,精辟;作为一部哲理书,它的智慧更为独到和精辟。它指引着我们的现代生活,为现代生活提供了一盏明灯,一缕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