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父母的心》 |
川端康成是第一个站到这个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的日本作家。他发表了《日本,美丽的日本,和我》的获奖感言。日本变得美丽起来,也有些模糊起来。“模糊”这个形容词,在翻译到英语时,有好几种解释。而川端先生之所以用了一个模糊的标题,是有意为之。它可以被理解为“我自己的美丽的日本”。整个标题的模糊,是源于日语虚词中的“of”与“我自己”和“美丽的日本”相关联上面。
也正由于这个标题的模糊不清,使得对它的解释有了很多的可能性。它可以表示为“我,作为美丽日本的一部分”,虚词“of”表“自己”属于日本。它也可以表示意含为“美丽的日本和我自己”。这时,这个虚词表示两者为并列。在这个标题下,川端先生谈及了一种非常独特的神秘主义。这种神秘主义不仅在日本人的思维中可以找到,事实上,它更普遍存在于东方人的思维里面。之所以称作“非常独特”,我的意思是,它更倾向于禅佛。甚至作为一个20世纪的作家,川端先生将自己的思维状态描述为中古世纪的禅僧所写的诗歌里的状态。这大部分诗歌,都与真理无法被言述相关。根据这种诗歌,语言是被局限于笼罩起来的躯壳之内的。读者不可能指望,语言会有朝一日冲出这些诗歌的躯壳之外,并直接到达我们心中。人们将永远不可能明白或感受得到这些禅诗的真正意境,除非舍弃自己,并甘心情愿地走入这语言的躯壳之内。
那么,为什么川端大胆地决定在斯德哥尔摩面对这么多的观众,用日语朗读这些非常神秘的诗歌呢?我几乎是带着迷恋心态,看着他的这种勇往直前的冒险精神的。川端先生一直以来,都在艺术的追求道路上前行,他创造出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他承认自己是多么沉湎于这种不可言述的日本诗歌里面,这种几乎不努力探究便不能明白其中奥秘的诗歌。只有这时,他才能够坦然地谈及“日本,美丽的日本,和我”。也就是说,他因此才能谈及他所生活的世界,他所创作出的文学作品。
在这里,也值得回味一下川端先生获奖感言的最后的话:“我的作品被描述为空洞的作品。但这种空洞,并非西方人所谓的空洞的意义。因为我们的精神基础完全不同。道元禅师曾用“内在现实”为标题写出描述四季的诗品,甚至在他歌颂四季之美时,他已经沉浸于禅之中不能自拔了。”
在这里,我已经感受得到自我肯定的坚定与勇敢。一方面,川端康成把自己的作品,归类于传统禅学和普遍存在于东方古典文学中的美感作品之中,另方面,则自己独步前行,将这种东方的空洞称作对西方空洞作品的一种贡献。也正因此,他忠心地向未来的人类描述着自己的希望与信念。
说实在话,与26年前站在这里的川端康成先生的关系远近而言,我倒感觉与爱尔兰诗人叶芝更相近。他是71年前获此奖的。那时,他的年龄与我现在一样大。当然,我不敢将自己与诗歌天才相提并论。我不过是个谦卑的追随者。我所居住的国家也与他的相隔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