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随笔】评课,需要用正确标准引导
(2021-03-24 11:49:47)分类: 课堂教学 |
【评课随笔】
按照教务处安排,今天上午语文教研时间全体语文老师参与“新入职教师亮相课”活动,听评白兰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课文《一匹出色的马》。这节课的总体点评的任务落在我头上,责无旁贷。
先说自己听课的第一感受:从课堂整体老师表现来看,教态自然,设计流畅,课件精美,组织课堂能力超强,完全不像一位新人。课堂上,氛围热烈,师生互动和谐,流程完整,时间安排恰到好处。而且在自由评课环节中各位备课组长的评价,也是溢美之词不绝于耳,亮点多多,评分高。我不由为这个可塑之才的表现而高兴。
在发言之前,自己的内心的确有些矛盾,该如何定调?作为把关者,其实我的发言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白老师作为我们学校第一批研究生毕业的新入职教师,可着实是个宝贝。这次评课,是给予充分鼓励,加强自信,并且尊重各位评委的意见,与其他几位点评老师的意见保持一致?还是根据自己的标准,在评课时直接提出不足?冒汗!
在主持人的鼓动之下(她说,刚才几位老师都说的是课的优点,您能不能直接跳过表扬环节,谈谈这节课的缺点?),我最终选择了两个在场老师可能忽视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开始我的发言。
切入点一:在朗读教学环节教师的作用体现方式。我与在座各位老师回忆整节课中白老师朗读环节的处理。的确,这节课朗读形式多样:齐读,单独读、分角色读、师生配合读……书声琅琅,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但,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没有体现进步?朗读水平通过这节课有没有新的生成?有些老师若有所悟点头:在朗读过程中,老师的点拨与指导过少,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按照自己的方式重复地读而已。这时,恰好有一位老师在后面小声嘀咕:学生朗读能力又不可能通过一节课提高多少!而声音又恰好又被我听得一清二楚!我不得已补刀:试问,是不是因为朗读能力一节课不可能增长多少就不教呢?展示课没有,常规课更不可能,学生在这节课上的课堂生成从何谈起?
敲键盘的此时,我回忆起前两年省特级教师李莉到我校指导时,利用听课和评课的短暂休息时间,特地留下刚上示范课的十几位学生,在录播室外走廊围成一圈,一对多纠正学生的朗读缺陷,还亲自示范朗读技巧,那些学生们极感兴趣,跟着一板一眼的模仿。我当时也是觉得好奇:朗读,至于费这么大劲折腾吗?后来种种观课经历和反馈,让我留下深刻印象:语文课堂上绝不能忽视朗读方法的指导。否则,一节课上的书声琅琅的实质,就变成了一场表演!必须将朗读的指导,落实在每节课上,每节课让孩子接触一点,学会一点,长期积累,孩子朗读能力才会逐渐生成和提高!而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有问题而被忽视,这就是教师指导上的缺失。
反思自己的课堂,不也是存在这样的盲区,导致班上孩子读书效果惨不忍睹时,自己再急得跳脚!怎么办?从现在开始,脑子里又有根弦,课上要有这个环节!
我想,我的评课发言的目的,真正在于此。最后在这里录下名人三句话与参与评课所有语文老师共勉:复杂的事简单做的是专家;简单事重复做的是行家;重复的事用心做的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