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课随笔】评课,需要用正确标准引导

(2021-03-24 11:49:47)
分类: 课堂教学

【评课随笔】 评课,是捧杀,还是拔苗助长

按照教务处安排,今天上午语文教研时间全体语文老师参与“新入职教师亮相课”活动,听评白兰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课文《一匹出色的马》。这节课的总体点评的任务落在我头上,责无旁贷。

先说自己听课的第一感受:从课堂整体老师表现来看,教态自然,设计流畅,课件精美,组织课堂能力超强,完全不像一位新人。课堂上,氛围热烈,师生互动和谐,流程完整,时间安排恰到好处。而且在自由评课环节中各位备课组长的评价,也是溢美之词不绝于耳,亮点多多,评分高。我不由为这个可塑之才的表现而高兴。
   
只是我一直在高段,对学段标准不熟,万一说了外行话,岂不打脸?在中场休息时间,我借到执教老师的课本,临阵磨枪准备发言提纲。结果自己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二年级课本并没有像高段教材那样设计有单元目标!再看课后习题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探究妹妹发生变化的原因。以此标准来衡量这节课,这节课的设计和生成就有问题了?

在发言之前,自己的内心的确有些矛盾,该如何定调?作为把关者,其实我的发言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白老师作为我们学校第一批研究生毕业的新入职教师,可着实是个宝贝。这次评课,是给予充分鼓励,加强自信,并且尊重各位评委的意见,与其他几位点评老师的意见保持一致?还是根据自己的标准,在评课时直接提出不足?冒汗!

在主持人的鼓动之下(她说,刚才几位老师都说的是课的优点,您能不能直接跳过表扬环节,谈谈这节课的缺点?),我最终选择了两个在场老师可能忽视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开始我的发言。

切入点一:在朗读教学环节教师的作用体现方式。我与在座各位老师回忆整节课中白老师朗读环节的处理。的确,这节课朗读形式多样:齐读,单独读、分角色读、师生配合读……书声琅琅,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但,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没有体现进步?朗读水平通过这节课有没有新的生成?有些老师若有所悟点头:在朗读过程中,老师的点拨与指导过少,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按照自己的方式重复地读而已。这时,恰好有一位老师在后面小声嘀咕:学生朗读能力又不可能通过一节课提高多少!而声音又恰好又被我听得一清二楚!我不得已补刀:试问,是不是因为朗读能力一节课不可能增长多少就不教呢?展示课没有,常规课更不可能,学生在这节课上的课堂生成从何谈起?

敲键盘的此时,我回忆起前两年省特级教师李莉到我校指导时,利用听课和评课的短暂休息时间,特地留下刚上示范课的十几位学生,在录播室外走廊围成一圈,一对多纠正学生的朗读缺陷,还亲自示范朗读技巧,那些学生们极感兴趣,跟着一板一眼的模仿。我当时也是觉得好奇:朗读,至于费这么大劲折腾吗?后来种种观课经历和反馈,让我留下深刻印象:语文课堂上绝不能忽视朗读方法的指导。否则,一节课上的书声琅琅的实质,就变成了一场表演!必须将朗读的指导,落实在每节课上,每节课让孩子接触一点,学会一点,长期积累,孩子朗读能力才会逐渐生成和提高!而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有问题而被忽视,这就是教师指导上的缺失。

反思自己的课堂,不也是存在这样的盲区,导致班上孩子读书效果惨不忍睹时,自己再急得跳脚!怎么办?从现在开始,脑子里又有根弦,课上要有这个环节!
   
切入点二:课前教学目标的确立。在教科书上没有明确的单元目标提示时,我们是不是可以关注本学段本册教学目标进行分解?是不是可以根据教学参考书的提示,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重要的参考,莫过于课后习题的引导?我和大家分享市教研员张凤英老师评课时,每次都展示并结合展示课后习题作点评的做法,来判断白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落实,对照白老师的授课板书,回顾课堂流程,本节课并没有解决课后习题二要求的妹妹产生变化的原因。不难得出,这节课是存在重大缺陷的!是白老师在回避这个习题的存在吗?不是。是这个问题难以解决吗?也不是!最大的可能,就是老师在课前准备时,缺少一个好课的终极标准!如果教师在课前没有做足功课,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没有清晰认识,一节课再流畅,再热闹,也绝对不能称为一节好课。再次流汗!
    
作为新入职教师,白兰老师的课已经够好的了。我自己对自己说。如此妄下断语,是否有些操之过急?或者有拔苗助长之嫌?评课结束之后,我特地留下白老师,解释我的发言是对事不对人。后来一想,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不是给白老师的印象更深刻一些?一节好课的标准对于新入职的老师来说,的确是个头疼犯难的事,再从某个角度来说,他们没有建立标准也是个好事,一张白纸总比已经涂满颜色的纸更容易作画,他们一开始接受了正确的标准,接下来再就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和落实,进而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了。观课者同样如此,关键是如何借助引导能从一个更高的站位去观察一节课,只有脑子里存在一个正确合规的标准,才能中肯的评价别人的课,进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水平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我想,我的评课发言的目的,真正在于此。最后在这里录下名人三句话与参与评课所有语文老师共勉:复杂的事简单做的是专家;简单事重复做的是行家;重复的事用心做的是赢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周记金句0322
后一篇:周记金句0329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