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

(2017-12-11 12:29:37)
标签:

转载

分类: 课题综合
原文地址: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作者:fly7409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

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都城镇都城中学    潘楚鸿

邮政编码:527100    联系电话:13927125358

 

      [内容提要]: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瑰宝,要领悟到其中的精髓,如果只靠熟读、背诵、翻译,那未免显的有些乏味。要使语文诗词教学取得较好效果,教师授课不仅内容要充实,而且要带领学生注入情感,多角度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想像能力,再创造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情感  意像  感悟

      对于初中古诗词教学,我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是一直都在探讨的问题,现就谈谈本人的观点。一个教师在教学古诗词中如果只要求学生熟读、背诵、翻译,未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时间长了,教师教起来会觉得很吃力,学生学起古诗词来也有一种索然无味的感受,甚至把一些文质兼美的诗词学得一头雾水。

      正所谓“一部作品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特别是欣赏古代诗词,不同的读者也有不同的感受,要使学生读古诗词有所收益,教师就必须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觉地悟情,从多角度去赏析诗词的意境,在教学手法上要灵活变通,以达到培养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目的,那么如何使诗歌教学活起来呢?

一、创设情景,融情于景

      南宋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写文章的人首先要有感情冲动,然后才能激发灵感,写出好文章来。欣赏者只有把情感调动起来才能体贴入微地感受到作品的意蕴,才能和作者把作品中不相关的事物协调起来,使作品有生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古代诗词过程中可以利用感情为切入点,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情感共鸣。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引入:

1、再现情感氛围,激起情感共鸣

      教师要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可通过直观教学创设课堂情景,播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见其物”。我在教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下苏轼这位词人的遭遇和思想感情,然后利用有关明月、晚景、天上宫阙等照片、图画,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孤独和相思的氛围当中,激起学生触景生情,一个特定的夜晚,在朦胧的月色下,一个对酒当歌的人,这时一组组情景,让学生进入角色感受,用看到的图画结合意境,了解诗中传了什么情?写了什么景?情景是如何交融的,让学生心驰神往。

2、音乐激起情感共鸣

      诗歌语言具有音乐美,如将诗词与音乐有机结合,创设情景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欣赏优美的诗词,从而更好地学习领会诗中的意境。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这些优美抒情诗词或配乐或吟唱,将诗词中语言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这比单纯的诵读效果好得多,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诗与词的情境,既培养学生的吟唱能力,理解能力,又激发了兴趣,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感情投入,气氛活泼愉悦。

3、语言激发学生“移情”

      有人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这种粘力就是牢牢地吸引学生,教师在授课时声情并茂,能让学生从听觉上有一种愉悦的感觉,并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情感,用饱含感染力的语言,把作品的感情“移”到学生心坎上,让他们受到教育。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开始就利用诗中的语言创设悲凉的气氛和情境:八月深秋,狂风怒号,卷走我屋顶上几层茅草,顽童当着我的面抢茅草。这里“一卷、一飞、一洒、一飘”一个接一个的动态在学生脑海中换成鲜明的图画,拨动学生的心。“床头屋漏无干处,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习卧踏里裂。”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多么悲惨呀!一到这里,有哪个学生不被感动呢?领会不到战乱所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贫困呢?因此,利用语言去激发学生情感,也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品味意象,培养记忆能力

      在感受全诗词内容后,以点促面,把握诗歌的内容,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问题应由易到难,进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1、通过词语的对比,加深学生记忆,了解诗、词中的用词准确性。如我在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描写西湖春景的诗。为了让学生迅速理解诗人选择的意象,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将“浅草”与“长苇”、“乱花”与“落花”对比,连中下层的学生都知道这几组对比中,是写出了早春特有的景物,并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对西湖赞美之情。接着把握诗的重、难点。这比单纯的讲解好得多。

      古代诗词字数比较少,诗、词眼相对集中,《诗话》“点拨一两个字,就能实现教学目的。”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怎让学生了解词人孤独的呢?用“问”与“向”对比,学生恍然大悟,进而领会词思想,感受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通过这样对比,化深为浅,使学生思考了问题,达到了“不教”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诗词意象的对比,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刻记忆。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使之举一反三。

      2、穿插背诵,训练学生记忆能力。让学生不仅从美文中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还可以训练记忆能力。我采取穿插记忆背诵的方式,如课堂上教李白的诗《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就穿插背诵与之内容相关的诗,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渡荆门送别》等,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开掘。

三、欣赏感悟,发展想像能力

      一首好的诗词,必须给人以想像空间,如果鉴赏诗、词没有主观再联想,就难进入诗、词意境,因此,教师巧妙启发学生联想想像,再现艺术形象是教学诗词的重要一环。

      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要讲分寸,对词语的分析,重在启发,留有余地给学生思考,去感悟创造出想像中的画面,使学生将自己想像的话说出来。

      首先,在学生品味诗、词意之后,可让学生去联想、构思,要求学生在黑板上以速描的方式勾划出一幅画。如在学习温庭筠《梦江南》,一学生画江边一楼,一人瞪大眼远凝,表示“独倚望江楼”的意境,画一条河水在小丘坳处,有很多船只来往,表示“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意境,画出一幅思妇望江图的意境。对于这学生的画,我给予了肯定,画意在词的情理之中。通过这种训练,不仅加深了对词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绘画能力,从而将学古诗词当作是一种享受。

      其次,在短时间内要求学生展开想像,针对诗词的内容,构思一段话。我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首先给学生提示:

1、“几外早莺争暖树”,“早莺”是种什么鸟?飞得有多高?“争”得怎么样?

2、“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草”长势如何?可看出是什么季节?

3、作者行踪怎样?有何感想?

      然后用语言提示,让学生用语言描绘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于是学生绘声绘色地说:“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透过一片树林,几只黄绿相间的黄莺特别惹人注目……”使学生展开了想像的翅膀。另外,在学生感悟到诗中意境时,也可让学生以散文的形式描写一下这幅西湖美景图。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到诗歌的艺术之美,而且也提高了写作水平。

      总之,古诗词的教学只有调动了学生欣赏诗词的情感,把握住诗词中意象,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获,才能做到读写结合、知能结合,思维训练得到提高的教学效果。

本文引自博客:http://blog.cersp.com/53680/1309711.aspx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