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乡的民风民俗调查表(1-5)

(2010-12-28 16:05:37)
标签:

杂谈

学生实践调查记录

家乡的民风民俗调查表

班级  八(4)班      姓名  包湘莹       调查时间 2010年1月3日

调查目的: 此番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家乡的传统习俗,展现家乡的风貌风姿风采,继承并将这些丰富多姿、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发扬光大,让它们成为珍贵的活化石,镌刻在家乡人民的生活中,给我们以多种多样的启示和精神鼓励。  

调查方式:调查访问( √ )    上网搜集(    )    查阅文献( √ )

调查内容:

民风民俗现象

(名称)

民风民俗现象描述

概括其文化内涵

春节禁忌

    每到过春节的这一天,大人们就会告诫孩子们不许哭闹,不许和别人吵架、争执,人人都不许打碎任何东西,如若打碎,就会马上说:“碎碎(岁岁)平安。”并且在这一天,妇女不可出门拜年、回娘家,初一不可吃稀饭,初一到初四都不可动剪刀、拿针缝纫(有的人家连动刀切菜都不可以,都只把提前做好的饭菜炒一下、热一下就好了)

这些春节禁忌,虽然没有什么科学道理,但表现了在“新年头,旧年尾”的春节中,家乡人民希望一年开始诸事顺利,有个好预兆的心理和春节强调和美、幸福安康等心愿。

规圆祭祖

清明前后,人们选一处空地,把杂草除尽,铲平,根据将祭拜的祖先的人数及辈份,在地上画出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圆圈,在此圈内排好水果糕点,用酒杯斟酒,上香祷祝后,就烧纸钱于圈内的空余处,人不可踏入圈内。

    表现了人们对亲情的重视,虽不免有些迷信,但也表示了对祖先的思念,和古人“思肘之敬”的心情是一样的。

守岁迎年

吃完年饭,时已夜晚,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通宵达旦,人们都不睡觉,即为除夕守岁,守岁时,多摆些茶点瓜果,边吃边谈。有的人家还打麻将等玩乐,还有的人家围坐在一起,听长者的教导或了解长者年轻时的经历,等待午夜交正子时新年的到来,燃放烟火、鞭炮后,才各自散去。

    不同人守岁,其理解内涵各不相同,年长者守岁有留恋旧岁,珍惜光阴之意,年轻人守岁则是为父母长者增福添寿,对新岁怀有希望之意。

家乡的民风民俗调查表

班级  八(8)班      姓名  杨        调查时间 2010年1月  

调查目的: 让各地区互相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促进文化的发展。             

调查方式:调查访问( √ )    上网搜集(    )    查阅文献(   

调查内容:

民风民俗现象

(名称)

民风民俗现象描述

概括其文化内涵

贴对联

    到了每年的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两边的墙上贴对联。

对联是对仗工整,句式优美的两句话,再加一个简短的横批,对联写的都是一些吉祥的话,有些对联还很深奥,要去仔细品味才能读懂。

吃月饼

到了每年的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人们都会买来月饼,当天晚上和家人一起分享!

月饼的形状是圆形的,象征着团团圆圆,在中秋节吃月饼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吃粽子

到了每年的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大人们通常会包粽子或买粽子来吃,粽子主要是糯米做成的。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我国爱国诗人屈原,他为国尽忠职守,最后却被别人诬陷,而跳入汩罗江,人们为了不让鱼吃他,而向江里撒吃的,最后发展成为了粽子。

家乡的民风民俗调查表

班级  八(8)班      姓名  陈琪晓思       调查时间 2010年1月3日

 

调查目的: 进一步了解民风民俗。                                      

调查方式:调查访问(     )    上网搜集(    )    查阅文献( √ )

调查内容:

民风民俗现象

(名称)

民风民俗现象描述

概括其文化内涵

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的。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

中秋节时祭月、赏月、吃月饼

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一家人团团圆的。

春节时,除夕晚上全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拜年,吃团圆饭……

春节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

一家人团团圆圆。

家乡的民风民俗调查表

班级  八(8)班      姓名  周竹青       调查时间 2010年1月4日

 

调查目的: 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让同学们更好热爱家乡。                                      

调查方式:调查访问(  √ )    上网搜集(    )    查阅文献( √ )

调查内容:

民风民俗现象

(名称)

民风民俗现象描述

概括其文化内涵

拜年

    拜年的最好时间是在大年初二的早上,通常人们会用一些吉祥的话来问候和祝福对方。例如“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节节高升、心想事成等”。

    拜年是新年期间不可缺少的一种活动,不仅可以增加人们之间的友谊,也会让大家在新年有一份愉快的心情,而小孩子还可以有压岁钱。

元宵节

传说元宵节是汉朝一个名叫元宵的宫女非常思念亲人,东方朔为帮助她就对皇上说长安要被火神放火,只有满城挂满红灯、贴红对联、放烟花,弄得满城红通通的,并且命令会做汤圆的宫女元宵给火神吃,火神就不会烧长安。第二天晚上,元宵就和进城来看烟花的亲人相见了。从此,这个节日就留下来,演变成今日的元宵节。元宵节人们常常吃汤圆、看花灯、舞龙灯,成为了我们的传统节日。

表达了人们之间在元宵节可以团聚,欢迎一堂,享受亲人团圆的快乐,也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愿望。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端午节的日子里,人们常常要吃粽子、赛龙舟、吃咸鸭蛋、插艾蒿草。

表达了人们思念屈原从而纪念他的伟大精神,深深的悼念他继续传承他的精神,也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尊敬和热爱。

家乡的民风民俗调查表

班级  八(4)班      姓名  郭依依       调查时间 2010年1月3日

 

调查目的: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美好,眼界也更广阔了,而外国的一些习惯也渐渐取代了本斩传统习俗,在家乡的民俗还未完全消失时,我希望能将它们记录下来,并号召人们重拾民俗,将文化保留并传承下去。                    

调查方式:调查访问(  √ )    上网搜集(    )    查阅文献( √ )

调查内容:

民风民俗现象

(名称)

民风民俗现象描述

概括其文化内涵

上庙

   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及元宵节,各家都会派出男丁,身着绘制着龙、凤或牡丹的龙灯衣,手举12节、24节或48节的龙身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声响中舞动龙身先绕庙一圈,龙灯过后,即是跳狮子。上完庙后,龙灯围绕村子一周,狮子则到每家每户厅堂一边表演,一边向主喝彩。

    表达人们祈求

下聘

在女方还未过门之前,男方家人则会与媒人一起,带着一箱箱聘礼到女方家里,下完聘则用花轿将新娘接过门,聘礼包括:藕、鱼,宝贵人家甚至送黄金白银。

寄托人们对新婚夫妻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们长长久久,年年有余,富贵荣华,多子多福。

哭灵

当家里有老人去世,其儿女就会为其披麻戴孝3天或5天,并一边为其烧纸钱,一边痛哭流涕。

哭是为了寄托哀思,也是希望老人在黄泉路上走得安生,不要有所牵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