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寄宿生心理现状剖析及疏导对策研究
(2009-08-07 15:14:12)
标签:
杂谈 |
分类: 班主任 |
我校2006年有寄宿生320人,超过全校的50%。他们绝大部分来自偏僻的地区,一般离校在4~15公里。东部最远住在荷包湖十一支沟、西部最远处在与汉川县交界的县河。他们每周只能回家一次(星期五下午回家,星期日下午返校),远离家人,在学校独立生活,在学校里接触到的只有老师和同学,很少受到亲情的呵护。而这些小孩成为了农村中学特有的群体,同时也是特别需要关注的对像。根据两年的观察,寄宿生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心理的不适应,逐步暴露出了一些心理弱点,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不会自我管理和约束
事例:
某学生每次星期天到校时,非常大方,给同学请客、买零食毫不吝惜,但每到星期五下午回家时就没有回家的路费了,不得不向老师或其他人借钱;还有一些同学的床铺总是乱糟糟的,日常用品随手放,在夏季穿了几天的衣服脏了,变味了还不知洗一洗。还有很多同学整天不知想干什么,各科老师布置了作业,但就是不知利用有效的时间完成,往往出现整天呆在学校迟交作业或没完成作业的情况。
分析:
二、不知交友方式,过早涉足早恋
事例:
经过一两个月的相处和交往,住宿生们交往十分密切,大部分是正常的交往,但有的则不是,是异性之间的密切来往。每到午饭后,成群的学生坐在操场上,十分热闹。但只要仔细连续观察几天就会发现,有几拨每次都是同样的几名同学坐在一起,而且男女搭配成对坐在一起的较多。在平时同学们相互之间也中拿他们开点小玩笑,总能让他们脸红。时间久了,这些同学渐渐上课心不在焉,成绩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
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常年带在学校,天天和同样处于青春期的同学打交道,不可避免地出现志气相投,相互倾慕的朋友。加上封闭式管理,容易引起感情的压抑,学生又找不到发泄的出道,从而使一些学生过早地陷入早恋。一般情况下,学校老师很难发现,家长更无从知晓。时间久了,就会形成比较大的问题。
三、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事例:
在寝室里睡上铺的同学和下铺的同学总在发生矛盾,起因是上铺的同学老是在去上铺拿东西的时候,将下铺的床单踩脏,而自己却不以为然;在澡堂冲澡时,自己长时间冲洗,从而使后来的同学等待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其他同学冲澡而自己却浑然不知;自己的物品从不允许别人动一动或借用,如肥皂、脸盆或水桶等,总认为别人会弄脏自己的东西。
分析:
在一般的家庭里,每个学生都是家庭的中心。从出生那天起,他们就被家里长辈们视为
“珍珠、宝贝”,天天哄着,供着,唯恐孩子受到半点委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孩子以我为中心的观念。当在寄宿学校,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时,往往在生活细节上较少考虑到其他人,犯错误时也极少考虑到自己的错误。所以无论在教室、寝室还是在食堂等公共场所,都会发生因很小事件而引发的矛盾。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
四、难以融入集体,惦记家人及家里生活
事例:
有几位学生每个星期总是以这种或那种理由在星期三回家一次,若老师不同意,就来个先斩后奏,先回家,然后在叫家长打个电话说明理由,让老师不得不答应。若有一星期没有回家,那么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心不在焉,无精打采。还有几位同学,每每身上有一点不舒服,就十分紧张,一定要请假回家,不然就整天无心学习,或是打电话给家长,要家长来学校。
分析:
现在农村的家庭条件相当优越,突然从舒适的家中住进到拥挤的寝室、睡窄小的床铺、吃味道一般的大锅饭菜,犹如从天上掉到地下,许多学生不能适应。加之寄宿在学校,一切从前的父母包办到现在的事事自己动手,更加催生了学生恋家心理。一些学生总是找一些理由,在每个星期中间想办法回去一两次,即使老师没有批准,那么在学校也是心不在焉。因为长时间与父母分离,会产生“分离性焦虑”,反复如此,孩子易出现情感情绪异常,如忧郁、焦虑、胆怯、孤僻、优柔寡断、冷漠等,有的孩子会出现心理早熟、感情脆弱、不容易沟通等等现象,对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
随着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加入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行列。但很多班主任老师对此却颇有怨言。很多班主任认为当寄宿班的班主任是一件苦差,责任大,麻烦多,吃力不讨好。在民办寄宿学校大部分学生是德才兼备,学习目的明确的好学生或者是家境较好的贵族子弟,在民办寄宿学校里有着相当严厉的规章制度,对学生有着相当大的约束力。
而农村寄宿制学校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范畴内,学校和老师没有资格开除、惩罚任何一名学生。
所以,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来讲,要管理好一个寄宿班要面对相当多的困难。而且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参差不齐,思想各异,而且大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学生,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学习习惯都需要班主任老师去发现和矫正,还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去培养。
对策研究:
针对寄宿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我通过认真分析研究,采取了以下对策:
一、
向学校建议并由学校决议,调整了上学的时间:自2008年9月份开始,每个星期由原星期天晚上到校改为每个星期一早晨到校,学生由以前的在家呆两天两晚变为两天三晚,学生多一些时间、机会和家长呆在一起,也多一些时间休息。以前由于上班等因素,有的学生甚至两个星期才能见上父母一面,而现在基本上每星期都能和家长见面,有效地缓解了学生思家情绪。并且鼓励学生,只要想家,就可以用学校各办公室的电话或老师的电话与家人通话。现在学生找理由回家的现象几乎没有了。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更多了。
二、
改进班级管理机制,针对学生不善于自我管理现象,将班级所有学生纳入管理和被管理范畴,尽量将每天必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务分成块,让不同的学生负责,一个学生只负责一个任务,如:英语课外书面作业、英语背诵、英语默写,以前只有英语学习委员负责,现在由三人负责,每天由他们负责提醒大家;同样,寝室内务管理、班级事务管理也不是一个、两个干部的事情,有多位同学分头负责,这样基本做到每位同学负责一件事,使他们管理起来既轻松,又不会忘记所有事情,因为每到时候就有同学提醒,同时也促进了同学们的相互关系。这样,再也没有出现人整天在学校作业迟交和不做的现象。而且学生管理起来相当负责,不但班上学习气氛渐渐浓厚,学习成绩有了整体提高;在班级事务上也不用班主任或老师过多地操心,每个同学都能自觉地去按要求不折不扣的完成各项任务。
三、
在寝室和寝室、班级和班级、男生和男生、女生和女生之间、甚至男女生之间,展开各种各样的比赛,如:做操比赛、篮球赛、乒乓球赛、跳绳比赛、踢毽子比赛、叠被窝比赛、洗衣服比赛等等,每次比赛都进行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每次比赛,学生们十分卖力,而在比赛前,他们为了赢得比赛,还偷偷地加练了不少,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叠被窝比赛、洗衣服比赛,他们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通过比赛拉近了不同寝室之间的距离,也改善了寝室室友的关系,促进了所有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同时学生感受到学校及老师重视自己,把自己当作大家庭的一员,从而不再感到寂寞,孤单,更加相信学校,更加依赖学校。因为学校给他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四、
为了不让学生在情感或人生观上陷入迷茫,在学期的开始、期中召开两次主题班会,一般在学期初进行目标理想思想教育,而其中进行感恩或激励等成长思想教育。本学期期中进行的一次《感谢有你》主题班会,在学生中产生很大的影响。这里你可以注意到是感谢有“你”而不是“感谢有您”,因为我们需要感谢不但有父母、老师、同学,还有周围许许多多的人,在班会在最后,有一首诗让学生感触颇深: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尊敬了你的智慧;
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
凡事学会感激, 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
从班会中学生学会了如何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如何看待及处理与同学特别是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
前一篇:“坏”孩子需要更多的爱和宽容
后一篇: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