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摘发《走出乡土》:“走出乡土”后,我们该何去何从

(2018-03-13 07:13:23)
标签:

走出乡土

乡土中国

调适

变迁

道德

分类: 走出乡土

W020180308403320838667.jpg

  序与跋

  陈心想先生送来大作《走出乡土》,吩咐我撰写一些意见。这个题目,是针对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而著的。费先生从他的田野调查《江村经济》,发展为《乡土中国》,成为中国社会学上的里程碑。那是1940年代的事情。从那个时代到今天,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世界也经历了许多剧烈的变化。

  中国的乡土社会,从宋代孕育,以至于到二十世纪,将近千年之久,为庞大的中国共同体维持了一个非常稳定的基盘。这个稳定的农村社会,有利,也有弊。其利,在于高度稳定性,而在稳定之中,又容许相当程度的社会流通。其弊,则是因为差序格局的伦理观念和社会关系,每一个人都被绵密的网络定位于一“点”,经过这一“点”和其他的个人遵循特定的相对关系,界定彼此之间的相对地位。个人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不多,可是也保障了不同层次群体的内部安定和对外的安全。

  “走出乡土”,乃是十九世纪以来,中国必须面临的抉择。先是,以城市为基础的西方工商业文化逼人而来;最近一个世纪,全球又经历加速度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乡土社会更难延续。费先生撰写《乡土中国》时,其实乡土中国已在逐渐衰微,因此,他才要努力于第二阶段,如何重建乡土?1950年代以后,中国农村与城市一样经历了不断的变化。放眼世界,二战以后,全球的农业都被化肥以及杀虫剂的大量使用改变了生产的性质。农业的工业化也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彻底转变,农村与市场的关系也不复旧观。全球性的企业发展方向使很多农村萎缩至几乎不再存在。大型城市出现,以及因为产业的急剧变化,人口移动非常迅速,居住的形式也转变为高楼大厦内的小隔间。城市内部的社区和社群,不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迅速消逝。街道上,人潮汹涌,但是举目都是陌生人,群众之中只有寂寞者。

  1960年代以后,欧美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在保护个人自由方面尽了极大的努力,包括宗教信仰、职业限制、种族不平等等,在这一浪潮下不再能够约束个人的发展及个人的决定。可是,另一方面,所有的类别都消失后,“个人”将无所归属,欧美这些已经高度城市化与自由化的社会,却正在面临碎裂。

  “社会工程”自古以来是人类的梦想,总以为我们可以设计出一些方案替人类创造福祉。回顾人类还是一群野兽的时代,他们不能以个别的人对抗恶劣的环境,也无法抵抗凶猛的虎豹豺狼。终于,人类以合作的集体力量找到了自存之道。在渔猎时代,已经很难以个人的力量取得生活的资源。到了农耕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也开始集体分工,开拓田野,取得稳定的维生资源。这时候,人类知道,个人不能放纵欲望,自由的另外一面是责任,在人与人之间,必须要有一些彼此间的容忍,才能互相帮忙。

  这一些觉悟,使得人类发展了道德,也净化了感情,两者的合并,成为人间的伦理。在伦理基础上,建构社群,发展为更大的复杂社会。这一个长达数万年的经验,我相信,还是必须继续发展。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之外,还写过一本讨论道德与感情的《道德情操论》。后者讨论的问题,其实比前者更需要注意。而且,斯密指陈的道德情操,要义在于推己及人:要求大家在图利之时,明白“人、我”与“群、己”的互利。凡此观点,何尝不与儒家仁恕要旨相符?

  这本书再次提醒我们,无论何处,社会永远会经历改变,改变以后如何调适,则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摘编自陈心想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走出乡土》一书“跋”。)

链接:http://www.dkcpc.cn/dushu/201803/t20180308_77132.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