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出乡土》书评1

(2017-06-24 18:10:06)
标签:

走出乡土

乡土中国

费孝通

社会转型

社区治理

分类: 书评影评

走出乡土中国

来源:辽宁日报 2017年06月19日 版次:A07 

http://epaper.lnd.com.cn/paper/lnrb/html/2017-06/19/content_1730390.htm

http://s8/mw690/001oz2RLzy7aZ8tdgQDa7&690

看点
  伴随着城市化的全面展开,中国乡土社会“土”的性质已发生改变,而探讨时下中国的社会特征无疑具有样本意义。成书于上世纪40年代的《乡土中国》,是中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社会绕不开的参照。陈心想的《走出乡土》在《乡土中国》的框架基础上,与费孝通做了一次缺席的对话,他以宽宏的视野,纵横比对中西城乡,最后专注在对当下中国社会发展和运行的考察上。这些学理性的分析,为我们理解目下中国提供了一些线索

  沿袭《乡土中国》的风格,陈心想的《走出乡土》以一个社会学学者的视角,联系乡村和城市、传统和现代、中国和西方,对中国几十年来社会结构、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的变迁进行了深度解读。

  中国社会正从“土”里拔出来

  2014年春,去国八年后的一次回国探亲之旅让社会学学者陈心想深受震撼。这些年国内发展变化得实在太大了,城市化快速推进,加上农村人到城市打工的大潮以及手机与互联网的普及,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变,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本着对这个伟大而繁杂的大变局时代做点探索的想法,陈心想决心在费孝通70年前的著作 《乡土中国》的框架基础上,写本《走出乡土》,与费先生进行一次缺席的对话,探讨一番这个时代的变与不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的第一章开头就提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里的“土”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安土重迁、以农为主、世代定居,是乡土社会的特性,迁移是非常态的。人们在一个村子里世世代代定居,彼此熟悉,没有陌生人。因为熟悉而有了信任,一般的事情打个招呼就是了,用不着采用西方那样的“契约”。
  如今的中国乡村与费孝通所描述的乡村发生了哪些变化呢?陈心想在《走出乡土》中说,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大批来自乡村的中国人,从“土”里拔出来,向城市进军,渐渐脱离了“土气”的面貌。有些村子变成了工业发展基地,有很多人来打工,从而发展成了镇或者城; 有些城郊村庄的村民在城市开发中变成了市民,不再是农民;大部分村庄虽然还是农村,但是土地与农民的关系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多数农民的经济收入不再靠土地,而是靠进城打工。
  种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不少农户干脆撂了荒或者把土地包给别人。承包土地的人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他们办了工厂,成立了公司,当上了经理,不再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因为流动,整个社会的血缘关系正在让位于地缘关系,熟悉让位给了陌生,古道热肠也让位给了漠然。社会在由一种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在一起的社会,向一种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转变。
  从“土”里拔出来的乡村人,各自谋着自己的营生,走向四面八方,最终散落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里,他们再也没有早年心中的故乡。乡土社会则成了远去的历史。

  法治取代礼治,也取代人治

  费孝通在 《乡土中国》 中提出,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
  在乡土社会里,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惩罚。
  费孝通认为,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是礼治的前提。乡土社会恰好满足了这一前提,所以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礼治意味着对传统规则的服从,人们对这些规则从小就熟。这也正是在熟人社会里才会起作用的行为规范。
  与费孝通所述对照,陈心想提出,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秩序重建的时代,是法治取代礼治,也取代人治的时代。
  因为环境改变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再加上全球化,现代交通和媒体,互动交流工具比如手机、电话等,极大地改变了原来静态的、熟人的社会状态,传统的生活方式淡出了,传统乡村的人与人的情感交往也正在退场。最重要的是团体合作范围的增大,应对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认可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对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每个人,这就需要在国家权力下通过法律的执行来规范社会秩序,就是所谓的法治。
  当前的情况是,“礼治秩序”的根基在瓦解,法治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这一阶段的一个突出社会现象是,社会失范不断发生。究其原因:法治秩序的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显现出来了。
  陈心想相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基本礼节,在维持社会秩序方面,仍会继续发挥应有的功能。这是一个平衡问题,传统与现代永远无法完全割裂。在陈心想看来,走出乡土后的中国人,如何在法治社会里还保留一定程度的“礼治秩序”,是个可研究的课题。法治社会里并不是完全没有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礼治”成分。在实践中,法与礼应该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这是新形势下指导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上升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走出乡土》这本著作问世的时代意义,希望如作者所期,抛砖引玉,有更多好的作品和成果涌现,为我们构建新型社会作参考。
  □王云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