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middle/4c3db79ag9047ee0e7abe&690
第一首:《易水歌·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情感充盈之辞显得悲壮,而感情充盈之下理性则被弱化,字里行间流露的儿女情长,欺骗别人,也极易欺骗自己。易水歌的厚重之处,在于浅显的感情下蕴藏的普世情怀的悲怆永恒,非一时的冲动。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读起来往往觉得索然无味,正是其间流露于表的情感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表现出了悲壮情绪的巅峰荡气回肠,又不显嚣张浮躁,令人心悦诚服,荆轲以此诗杨名,诗歌短短两句,成为千古绝唱。我们今天读之,虽然没有荆轲的身世,依然感染震撼。艺术的普遍性,使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萧萧二字诗中常见,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风萧萧”三字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辛弃疾在《忆王孙·登山临水送将归》中说“登山临水送将归。悲莫悲兮生别离。不用登临怨落晖。昔人非。惟有年年秋雁飞。”与“壮士一去不复还”彼此之间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且不说它究竟是什么,再观谢灵运在《岁暮》中描绘的“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明月照积雪,清洁而寒冷,境界辽阔,皆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人生情境了。
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但都因其寒而高远,因其高远而更见情致。杜甫在《登高》中描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猿啸为什么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朔风乃北风,自然刚劲无比,这个哀字正是诗的传神之笔。壮士一去不复还,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又岂不是一个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理,何况名句,又各不相关,各不相关而有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
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伫立在萧萧风中,即使并非壮士,咏诵这样的诗句,也会有壮士的情怀,所以这首诗便脱离了荆轲而存在。虽是荆轲所言,它所蕴含的情感却隶属与每个人。“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人与人之间一点相知的灵犀,与自然之间一点相通的灵性,似乎可以道,又似乎不可言,然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入一个更加辽阔的世界。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自在,我们在狭隘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又认识了它,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早已忘掉了专诸,而赞美荆轲。士不可以成败论英雄,我们怀念荆轲,不正因这短短的诗句所营造的英雄气概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世间所有儿女情长的人。
第二首.《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殊死战斗前夕所作的绝命词。诗中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叹息。短短四句诗,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情感,可谓是一个奇迹。项羽是在秦末与叔父项梁一起举兵反秦的。由于其辉煌的战功、天下无双的勇力、杰出的军事才能,实际上成为反秦群雄的领袖,在推翻暴秦的统治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秦亡后曾经是项羽盟军的另一支反秦武装首领刘邦为争夺天下与项羽展开了残酷的战争,最终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作这首诗时,项羽被包围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南沱河北岸)粮尽援绝,他自知败局已定;作诗之后,率部突围,虽杀敌多人,终因兵力单薄,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的第一句,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按照我国古代的人文观,“气”既源于人的先天禀赋,又有赖于后天的培养;人的品德、能力、风度等等均取决于“气”。所谓“气盖世”,就是说他在这些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人。尽管这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概括,但“力拔山”三个字却给读者一种具体、生动的感受,所以在这一句中,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把项羽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生动地描写出来了,作为平常人生,则看到了一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难测,世事的无奈之情态。
第二、三句,气蕴突然变得苍白无力。由于天时不利,所骑的乌骓马也不能前行,使英雄一世的项羽只能徒唤“奈何”,陷入了绝境。值得思考的是:骓的“不逝”为何引起如此严重的后果?对此应当这样理解:他一生建立的伟大功绩,主要是有了乌骓马的默契配合,才所向无敌。换言之,他是单枪独骑闯天下,因此他最重要的战友就是骓,至于其他人对他事业的影响实在式微。这也意味着:他的强悍使得任何人对他的帮助都没有多少意义,天地唯我独尊,这是何等的傲岸。不过,无论他如何英勇无敌,一旦天时不利,除了灭亡以外,再也没有别的选择。在“天”的面前,人是多么渺小啊,即使世间最了不起的英雄,也经不起它轻微的一击。
项羽知道灭亡已无可避免,一切都将烟消云散,他没有悔恨留恋,甚至也没有叹息。唯一忧虑的就是他所挚爱的陪伴他东征西伐的美人“虞”的前途;毫无疑问,他死后,虞的命运将十分悲惨。于是,尖锐的、难以忍受的分离的痛苦深深地啮咬着他的心,他无限哀伤地唱出:“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把你怎么办呢?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何等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啊!令人唏嘘不已。是的,相对于永恒的自然来说,人是极其脆弱的,纵是英雄豪杰,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里也不过浪花一朵,转瞬即逝,但爱却是永恒的,它是人类内心世界奋发向上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垓下歌》虽然篇幅短小,却深刻地表现了人生的这两个方面。所以,千百年来,它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第三首.《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战胜项羽后,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这当然使他欢喜兴奋、踌躇满志,但他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这首《大风歌》就生动地显示出他的矛盾心情。他得以战胜项羽,是依靠多支部队的协同作战。这些部队,有的是他的盟军,有的是他原来的部属,但都由于在战争中实力迅速增长,已成尾大不掉之势。项羽失败后,这些人如果联合起来反对他的统治,他是无法应付的。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时,他不得不把几支主要部队的首领封为王,让他们各自统治一片相当大的地区;然后再以各个击破的策略把他们陆续消灭。
这个过程中,不免遇到顽强的抵抗。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英布英勇善战,气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他很快击败了英布,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得胜归来途中,刘邦回到自己的故乡沛县(今江苏省西北部),他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日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出这首即兴创作的《大风歌》,且慷慨起舞,伤怀泣下(见《汉书·高帝纪》)。诗的前两句诗气魄豪迈,气势雄壮飞扬,充分表现出一代英雄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气概。后一句则表达了刘邦为了巩固他的统治,急须招揽人才的忧虑心情。
这两句刘邦无异坦承:他得以“威加海内”的就是“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能创造的,他不过是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从这一点说,他得以登临帝位实属偶然。尽管同时代人在这方面都具有和他同样的运道,而他获得了成功。一方面是依靠他的努力与才智;但对于他这样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人来说,若不是生逢乱世,天大的努力与才智又有何用呢?所以,无论怎么说,他得以称帝,首先是机运,其次才是努力与才智。他以人对之无能为力的自然变化的风云来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客观条件,至少是不自觉地显现了他的某种心理活动。
姑不论刘邦把他的机运看作是上天的安排还是一种纯粹的偶然,这些都不是他所能决定的。换言之,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才智到底有多大作用,还得看机运。作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他守卫四方,世上究竟有没有这样的猛士?如果有,能否找到他们并使之为自己服务?这就并非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了。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究竟能否做到,他却无从回答。可以说,他对是否找得到守卫疆土的猛士,也即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因此,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
对于诗的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李善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群雄竞逐,而天下乱”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社会乱象。第二句的“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是说自己在群雄竞逐,天下大乱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满怀壮志,衣锦荣归。作为失败者的项羽曾经悲慨于人无法战胜天,这里,作为胜利者的刘邦在这首歌中,也同样响彻了类似的悲音,难怪他在配合着歌唱舞蹈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了,见《汉书·高帝纪》。如果说荆轲的易水歌表现的是慷慨赴义者的萧萧哀愁,那么项羽的《垓下歌》是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刘邦的《大风歌》则表现了胜利者的悲哀。作为这几种悲哀的纽带则是对于个体的人的渺小微弱的悲伤感怀,即所谓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本文资料采集、整理、编撰于百度)
http://s10/middle/4c3db79ag8fd64f0e8119&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