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阿布
阿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532
  • 关注人气: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壮壮三岁前杂记——随园班生活(W1~W2)

(2014-07-11 17:13:38)
标签:

育儿

随园班

分类: 孕育里根

有了微博,加上很少用电脑(除非等壮壮睡着后开始熬夜),这里都长草了。趁着这会儿等待几近爆炸的手机往电脑里慢吞吞倒照片这功夫,来用文字记录下近期壮壮的状态吧。呵呵,差点儿不会阻止语言了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5EN00SIGG.gif

 

从3月中旬从海南回来,愚公移山似的搬新家、组织了一次高中同学相识20年的聚会、奶奶去世、断断续续给新家修修补补,是没少折腾,精疲力竭。就这样还不得不说要非常感谢我的父母,近60岁的人了,这些日子没少帮忙,否则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再说壮壮,我一度焦虑过,这孩子什么都好,但是他的社交要怎么办。有一段时间我觉得我都快崩溃了,恶狠狠地说这孩子三岁必须去上幼儿园,谁不让上谁负责带、我不再管了。话虽这么说,但过了那火气,心里依旧焦虑,总在想怎么才能让孩子很快地...不能用“独立”这个词...怎么说,应该说能不再那样害怕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敢于去尝试和接触家中熟识的人以外的其他人。

 

恰巧他上亲子课的红黄蓝开了个叫“半日随园班”的课程,以一个月为周期,每天上午九点半到十一点半,课程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和家长们入幼儿园前有个过渡。设计的第一周是家长陪伴、第二周开始分离。我觉得挺好,就带壮壮报了个班,但这是开班后第一个周的周五我才了解到的事,于是我们成了“插班生 ”。

 

第一天,因为我们到的也晚,所以实际上只“插班”了一个小时。开始的时候壮壮死活不进教室,后来我坚持要进去,他非常紧张的跟我进去了,还总吵着要“出去”。课程的设置中间有一次排队上厕所、然后洗手、之后加餐,这样他的紧张似乎被分散了,加上我一直近身的陪伴,于是很快就结束了这第一次课。

 

第二周的课程,园里的老师要求家长必须分离。这是我周一去才知道的。我当时犹豫了,但狠了狠心,就和其他妈妈一样,也把壮壮交给了园长老师离开了。我答应他说“妈妈会在红黄蓝游乐区的小房子里等你,你乖乖在教室玩、吃东西、做游戏,下课来找妈妈”。我听见不远处他哭喊着找妈妈、以及老师跟他说教的声音。后来他拉着园长老师到游乐区来“找妈妈”。园长老师不知道我在那里的小房子里,但壮壮记得我的话,就确确实实找到了我。之后就是各种委屈耍赖不再愿意分开。我又狠心把他交给了园长老师,躲到外面去了。不到十一点半,我来接他的时候,他很委屈,急急忙忙的跟我离开了。离开前我问了园长老师他的情况,她说他后来没再哭了,但就不肯进教室,说“在外面等妈妈”,在外面沙发上坐着,园长老师给他吃了面包喝了水。第二天、第三天都是类似的情况:起床就唠叨“不去红黄蓝”--上车就开始准备哭“不去红黄蓝”--到园里哭、哭累了不哭了也不进教室、紧紧跟着第一个带他的园长老师。第三天下午开始不爱吃东西、晚上开始发烧。

 

我按照以往的经验给他请假在家休息、物理退烧+吃退烧药。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美林、泰诺林、美林+泰诺林都退不下去,而且夜里开始烧的温度更高了,一度烧到39以上。考虑到他一白天都没睡觉、晚上刚刚睡着。我们就给他物理退烧。第二天一早就送医院去了。一查医生说扁桃体化脓性发炎、叫输液。我当时有点儿懵了,还电话辗转找了当儿科医生的朋友,得到答复必须输液。除了常规的预防针,这是壮壮这么大第一次输液,除了心疼,我心里深深地自责和内疚。我想这都是我给孩子压力太大了造成的痛苦。两天输液,因为胖,没办法扎手和脚,只能扎头,每天头上都是挨两针。第一天扎针的时候,第一针已经扎好了,当时我把着他胳膊和上身、老公把着他脚丫,另一个护士把着他的头,壮壮因为疼用力挣扎,他力气很大。老公没有用力把住他,结果针歪了,只能重新扎。护士说,你们把不住就出去,我们来。我说你们把着、但我不出去、我要留下来陪着他。我跟壮壮说:刚才因为你乱动、针歪了才需要在扎一针;只要壮壮不动,阿姨扎完了妈妈就给你抱走。他强忍着没哭跟我说:妈妈我不乱动,扎完了你给我抱走。我的眼泪差点儿流了出来。护士刚扎完他就说:妈妈快给我抱走,扎完了,妈妈我疼。我忍着心疼告诉他:儿子,阿姨给你包好胶布妈妈就给你抱走了,马上就好了。他乖乖的没再乱动,虽然嘴里哭着喊着、眼泪流着。...... 第二天去医院前在家里,他知道我们要去医院,就哭着说“不要去医院”。跟他讲了很多道理他都很怕。最后他说“妈妈,她们压着我”。我一下子悟过来原来是几个护士压住他扎针的举动,比那扎针的疼痛更让他恐惧。当时我的心就颤抖了。那一瞬间,我很自责,为什么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体会他的情感,任由他在我们眼皮底下经历那种恐惧。我小心地告诉他“护士阿姨压着你,是怕你乱动之后针歪了,还要被扎一针,她们是喜欢你的。你不想让她们压着你,那妈妈就告诉她们不要她们压着你,妈妈来抱着你,但是你要保证不乱动,不然针歪了还要重新扎针是会很疼的。”他委屈地说“不要她们压着我”......虽然后面还是因为壮壮没忍住把针碰歪了被扎了第二针,但确实都是我一个人把着他的,没有再让护士插手。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是孩子出生至今,他带给我最大的。原来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我原先以为的不懂事的孩子,他真的是懂的。之后因为他恢复得好,后两天打了三针屁股针,在家又休息了几天这病就过去了。

 

壮壮好转在家休养那几天,我抽空去了趟红黄蓝,和那里的两个园长都深度地沟通了。实话说(这话我也坦诚地对两位园长说过),我带孩子去红黄蓝,并不是期望能在那里学到什么本领,基本上那些老师教的东西我自己都可以教得很好。但是我需要那样一个环境和氛围,这是我自己、在家里营造不出来的。这次的事情过后,我觉得自己是太着急了,我请红黄蓝的园长接受我的请求,壮壮转下一个陪园班,我和其他妈妈一样,先陪一个星期,不行就再陪一到两个星期,先消除孩子对这里的恐惧。两位园长都同意了。我很欣慰。我知道,钱很重要,沟通也很重要!

 

进了第二个班,只有五个男孩子,最小的2岁、然后2岁半、快3岁的两个、4岁的一个。最小那个最高大、最调皮最爱攻击别人,最大那个认识很多字很安静。其他妈妈和我一起陪了第一周,五个孩子基本都挺开心。壮壮刚去的第一天很紧张,我想是有前面的阴影,之后发现我确实说话算数陪着他没有走,也逐渐开心起来,到周末都还说“我要去红黄蓝上课了!”除了周一到周五的随园班,我们还有周六一次创意手工课,周日休息了一天。第二周,其他妈妈都如约离开。第一天,我事先跟壮壮沟通过,“别的小朋友妈妈都不能在教室里了,妈妈可以留下来,但是只能坐在角落里,上课时候你不能过来扒着妈妈,要好好上课。”他似懂非懂不太情愿地接受了。正经上课时,因为妈妈们的离开,有两个孩子嚎啕大哭开了(那个最大的和最小的倒是没哭),壮壮不知道是受到情绪的感染、是被他们的痛哭吓到、还是因为害怕我也要离开,也跟着嚎啕大哭,什么活动都不去参加,死死拽着我,任由我怎么说怎么承诺“我不走,妈妈就在这儿”都不起作用,哭喊的程度甚至超过那两个妈妈真正离开的小孩。我一度情绪失控、发怒大吼,威胁着说“妈妈在这儿你还这样,那只好妈妈离开了”,结果更是恐怖。也不知道是怎么结束这场哭喊的,总之这是一个不愉快的上午,因为我的情绪没有控制好,让我们的情况变得很糟糕。第二天,我忐忑地坚持着,壮壮依旧以痛哭开始,估计是察觉到了我确实如约不会离开,只是不和他挨着坐了,但会坐在教室角落里他一眼看得到的地方,总之哭的时间明显比第一天短了很多,我惊喜地发现这是一大进步。第三天第四天,壮壮都是很开心地去的红黄蓝,但每天都有上百遍“祥林哥”的唠叨“妈妈不走、妈妈就在那儿”,常常是侧身坐在小板凳上,不时要“监控”我、“叮嘱”我。第四天结束前,我和带班的园长聊天,我们都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她建议我下周试着坐在教室门口,并试着问了壮壮的意见。壮壮立马否决“不可以,妈妈就在教室里”。我知道这个提议失败了。于是第五天的今天,出门开始壮壮就很不愉快“不要去红黄蓝”、“妈妈你不走”、“我就是害怕她们”...... 我想应该是昨天的谈话刺激到了他。 尽管我一再承诺我不走,我今天还是会和前几天一样在教室的角落里,壮壮依旧很紧张的哭泣。进教室的时候倒是已经安抚好了。因为我确实是缩在教室的角落里,所以壮壮安心地上着课,没再哭泣。当然,和以往一样,排队了、去厕所了、去跳舞了,他都会来催促我,而且永远是等着我而不去和小朋友们排成一队。我觉得他就是怕我离开。手工课期间,我接到壮壮奶奶一个电话,我没再像以往一样在教室里接听电话,我拿着电话走出了教室,在门外打电话。像我预测的一样,很快听见壮壮在喊“妈妈呢?”大约3-5分钟我回到教室,看见一个老师拿纸巾给他擦泪水。我过去看看他的“作品”,夸了夸他。问他“你哭了吗?”他说“没有!”我告诉他“妈妈在门口打电话,在教室里妈妈听不清楚。妈妈说了不走,就不会走的。”他点点头。于是我想到一个主意,下一周,我要开始经常到教室门口去“打电话”了。

 

红黄蓝的羚羚园长跟我沟通,说看到壮壮的进步很明显。建议我给他周六周日上上亲子课,不要空,怕一旦有间隔了再过来对孩子情绪影响很大。我同意这种观点。于是原来每周一次到现在每次六次,这回我每天上午都要去红黄蓝报道了。为了孩子的成长,我必须坚持!效果拭目以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对话
后一篇:再游黄果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