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的学生为什么学不好政治

(2020-06-11 21:45:38)
标签:

政治

理论

高中政治

文化

教研

         一些学生报文科是因为理科实在学不好,他们对文科并没有兴趣,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困难归困难,只要努力去学习,认真地积累,学好还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是,有些学生就是学不好,不管怎样努力还是学不好。这深层次的原因就要从家庭文化传承上找。
        我这么多年的观察,干部和公务员家庭的孩子学政治还是比较好的,有的学生尽管别的科不好,政治学起来不怎么吃力。这与他们家庭氛围有很大的关系,也与他们家庭成员世界观和价值观有一定关系。我曾见过一个坐在后排的学生手里拿着政府工作报告在读,里面不会的问题还问我。我知道这个学生成绩不太好,但学习政治还是动脑子的。他的爸爸在政府工作。
     县城里的学生农民家庭占多数,就是在县城工作人员的后代也深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这种传统的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东西影响着学生学习政治。这些东西我归结为几种矛盾。
     第一,开放与封闭的矛盾。政治学科是一门十分开放的学科,需要不断要吸收丰富新鲜知识充实原有的知识结构,需要用鲜活的生活事例来论证原理。并且,它的理论也随着世界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而传统文化中的稳定性带有鲜明的封闭性的特征,构成了相对封闭和自圆其说的理论。学生不能上网,没有杂志和报纸,接触不到外界的新鲜东西,即使遇到报纸和杂志,学生也不会主动地去读。不主动搜集外界信息与他们的家庭的世界观有一定有关系,这样固步自封一定是学不好的。
      第二,经验与理论的矛盾。在传统的世界里,经验是十分宝贵的东西,它胜过理论。但是这种经验并不是书籍里传承的经验,而是狭窄的一地一时的经验。一个新东西来到本地,也只有别人亲自试了之后,别人才跟着去做。理论具有普遍的穿透力,起初并不为人们所理解,即使在别的地方已经成熟的理论,在另一个地方相信的人也很少。政治学科把政治智慧凝结为理论,有着自己逻辑推导,教材在叙述时并没有充分展开论述,这就需要老师开拓教材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即使这样,还是有学生不理解。特别是几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放在一块的时候,有的学生就更懵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有的学生就是搞不明白。另外,学生们对于社会生活的感触十分陌生,没有参加过选举和决策,没有参与过政治生活。他们很难把教材的理论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而考试的要求让他们背记那些条条框框,不少人望而生畏。
   第三,陌生与熟悉的矛盾。传统文化价值观中,对陌生的东西有保持一种天生的警惕甚至排斥,这些学生由于受到这种价值观的影响,对政治学科就有一种排斥。政治学科高度理性化和现实化,它提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在一般的平民百姓眼里,这是一个高大上的学科,政治只与当官的有关,与他们关系不大,关心也没有用,什么国家,政党,权利,义务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他们从来没有好好考虑过,也很少使用过。他们这种思维,无形中会影响到后代。因此,在学这门学科的时候,不能把政治中的概念、理论化归到熟悉的知识场景中。一些数理思维的好学生学习政治应该不是难事,无数事实已经证明,数理思维好的一部分学生学起来十分轻松,而那些数理思维好学不好政治的又是为什么呢?我想,这部分学生的线性思维较好,系统思维就差一些。政治的思维具有非连续性,并不是直接推出某个结论,而有许多变量影响未知变量。线性思维的学生能够把陌生的问题化为熟悉,而遇上新的情境,没有做过的问题就会抓瞎。
   第四,思辨与含混的矛盾。政治学科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和思辨性。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辨析和正确评价,需要哲学思维。而传统文化有一种反智主义倾向,爱用类比和不完全归纳来分析事物,经常犯不当类比和以偏盖全的错误,也经常犯逻辑错误。人们习惯于大而化之,不善于清楚分析和表达,讨厌对概念的界定和繁琐的论证,听不懂对方说什么时总是说,给个痛快的。政治学科强调逻辑的严密性,推理的严谨性。讲课的时候,你去讲事情的来龙去脉时,有些学生就不耐烦,他们喜欢直接给出结论,那样多痛快。他们不能从思考中获得乐趣,只想得到现成的东西,记住答案好取得好成绩。越是这样,越学不好。
  最后,农民家庭的孩子比较实用,他们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一门技术,艺不压身,这样好在社会立足,他们瞧不起那些靠关系的人,对关系更是漠视,这种思想积淀深深影响着他们的后代。因此他们报的志愿一般是机械、电子之类的实用技术。政治学科的本质是对关系的洞察和把握,人在各种关系中定位自己选择目标,它要求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