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批判性思维之稻草人谬误

(2018-10-17 16:46:33)
标签:

批判性思维

逻辑

思考

中学生

政治

听别人说话,隐隐约约感觉不对,自己就是说不清楚。那可能是讲话者犯了逻辑谬误。例如:

张三: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学校教育的唯一目标,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李四:啥,不考试怎么检测出学生的成绩,如果没有高考还有什么公平可言?

以上对话中,李四把“把考试的当成唯一目标”理解成了“不考试”。我们把这种为了反驳对手的观点,而把对手的观点歪曲、夸大,并攻击的思维方式称之为 " 稻草人谬误 "。这种做法就好比避开靶子,扎起一个稻草人来射击。为什么有人会以这种方式进行辩论呢?因为稻草人更虚弱、更容易被攻击也更容易被击败。

生活中还有诸如此类现象。

   女生:你为什么不回我电话?
   男生:工作一直在忙,没来得及回。
   女生:你就是不爱我了,你就是觉得工作比我重要!

没有回电话和爱与不爱根本扯不上边,这个女生显然受一种情绪控制,把“不回电话”转换成了“不爱我”,这是一种混沌不清的心理效应,来自对“不回电话”的错误归因。当然男女恋人之间是不能分太清的,女生更感性化。

   丽丽:爸爸,田田明天要过生日party,我要在她家睡觉。

   爸爸:丽丽呀,田田家人就爱炫富,我不允许你和这样势利的人交往。

丽丽的话中没有田田家爱炫富,这是爸爸生造出的事实,并通过这个造出来的事实对女儿的朋友进行批评。

以上两例都是家庭生活的日常对话,很容易被亲情所冲淡,不会发生大的问题。如果对陌生人说话不讲道理,可能引起不快或摩擦。

甲:你最喜欢到哪儿旅游呢?

乙:日本啊,我觉得那边风景很美,有很多美食吃。

甲:不会吧?日本以前侵略我们国家,最近又侵占我们钓鱼岛,你还喜欢它,跟个汉奸有什么区别?

乙说了喜欢日本的原因是风景美还有好多东西吃,然而甲却将 " 喜欢日本旅游 " 歪曲到 " 喜欢日本军国主义 ",让人无言以对。

说理能力需要在日常对话中有意识地培育,这样就不容易被媒体上的文章所误导。

 经济学家“如果整体工资水平上涨太快,甚至持续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找工作就会越来越难,有可能导致整个国家人均收入水平无法提高,或者提高得慢,而且收入差距也会拉大。” 

冰点时评作者:“按其逻辑,是不是在用工量最大的珠三角地区,12年来农民工工资只涨68元已经很正常了?或者目前,0.45甚至0.51的基尼系数所表现出来的贫富差距还不够大?”。 

冰点时评的作者反驳经济学家的观点,运用的是归谬法,但他忽视了作者观点的条件,“如果······有可能······”),他所推出的两个结论,不是从对方有条件的判断中推出来的,而是从一个已经被绝对化了的论题中跳跃地推出来的,作者反驳的另外两个具体的论题比作者真正要反驳的论题要更容易反驳,这就等于换了一个靶子。

北大教授:“哈佛办得好,但那是为美国人而办的,北大是为中国人而办的,我们不能在办学上处处照抄美国名校。我想,北大如果办成哈佛第二,一定不是好事,而是很危险的”。

  “北大是为中国人办的,哈佛是为美国人办的”推出我们不能在办学上处处照抄美国名校,这个否定式的结论是具有针对性的,这针对的论题是什么呢?应该是“北大不是为中国人办的,哈佛不是为美国人办的”,这个结论显然是不成立的,也是最容易反驳的。但作者并没有指出哪个人或者机构提出了这样的论题,看来这个反驳目标是“假想敌”,因此,这个教授就犯了稻草人的谬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