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规定学生不能带手机入学,一经发现将受到严厉处罚,有学生因为带手机回家反省一周,并让家长作出保证。在学校持续高压打击下,学生们闻手机色变。这一招是当下学校普遍的作法,学校并不是不知道信息社会手机的普及性,而是从太多手机毁人的例子中得到教训不得已而为之。微信上曾经一个名校的校长专门针对手机罪恶写了一篇赋,流传甚广。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在校期间杜绝手机,不给他们接触的机会,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手机毒害的渠道。这种作法还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信息像空气一样,已经成为人类的能源,信息的便利性可以通过手机直接获得。在过滤掉了有害信息的时候也就屏蔽了有益信息。昨天一个学生问我一个政治问题,是一道关于口红经济的问题,我原想直接给学生讲了,后来灵机一动,掏出手机,用百度搜了一下,出现了这个口红经济的条目,讲的很清楚。学生看了以后说,老师我会了。许多手机有搜题软件,学生所做的习题绝大多数都可以搜索到,这些题有详细解答,读这些解答完全可以理解。这种方式老师们也都知道,之所以不采用是认为,学生用手机搜题是极个别,大部分用手机娱乐,或者做一些损害身心健康的事。如果让学生养成了看手机的习惯,他们会动不动就去搜题,就不会动脑子思考问题了。对于学校来讲,有控制的管理是追求的目标,即使手机有再好的信息功能,也不能让手机成为扰乱教学秩序的罪魁祸首。
对于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来讲,越不让干什么越想干什么。完全杜绝手机会刺激他们玩手机的兴趣。学校不可能完全控制学生的时间,他们会利用有限的回家时间疯狂去玩。几乎所有学生都会玩网络游戏,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盼望开放时间许多是为了能够痛痛快快地打场游戏,仅有一点回家和家人交流的时间也变成了人机交流。他们更难接触到大自然和社会,等于从学校的监狱出来又进入网络的监狱,在两所监狱出入的学生会有什么独立的人格发展?
管制厉害的学校实际还是一个能力不足问题,这些学校没有力量对手机的功能和如何利用手机进行研究,然后开发出这些课程来满足学生,也只好采取一禁了之的简单方法。也不敢采取灵活的机制来搞试点,让一部分自制力强学生拥有手机教给他们如何利用网上资源,并对其进行监测和跟踪。如果成功,这些学生可以带动更多的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成长来说服家人支持这一工作。对于任何一项创新的工作都需要人员和机构的变化,整个教学体系都会产生一些变动,这些变动都会消耗学校的能量和出现难以预测的风险,所以学校就会采取最安全的措施。越是比较大的学校越不想做出任何改变,每一次改变都会损耗原来行之有效的平衡关系。因此,规模大的学校越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