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婺源沱川三溪口

(2012-07-22 12:08:39)
标签:

婺源

三溪口

石桥

中河

小桥流水人家

分类: 且行且摄

http://s15/middle/4c3c3363gc5365101dcee&690

    旅游界一直奉行一句话: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当然不是熟悉的地方没有优美的风景,而是当地居民几十年的耳濡目染,已司空见惯,认为这里的景致就是这样,太稀松太平常了,没有什么值得称道或惊奇的。

    何谓风景?能带给游客一阵内心的狂喜或surprise,那惊艳的一幕幕,应该是风景中的极品。去九寨沟、去云南,我是被眼前的美景深深震撼了的,似乎一个转身,眼前就别有洞天的华丽炫目的美景等着你。

    或许有过大家有过这样的经历,来到景点,看到一块硕大无比的石块或参天大树,禁不住雀跃的心情,倚着大石、林木“咔嚓”按快门时,可不远处,当地的村民却露出疑惑不解的神色,好像对你耳语:“这地方有啥好照的?”在这位村民的眼里,这里没有风景。其实,这里并不是没有风景,而是这个风景在这位村民的眼里太稀松平凡了,所以“没有”了风景。(“没有”二字加引号)

    村民向往外面的世界,因为外面的世界不熟悉,所以真精彩;一个人在外闯荡久了,像我,在外漂泊了十五年,家的概念越来越模糊,即使不模糊,也该变了样,所以我要常回家看看。

    人就是在家与外面的世界间穿梭,而穿梭的动力就是不熟悉的地方有风景,风景吸引着你浮想联翩,驻足流连,甚至背井离乡,开始了人生艰难的跋涉旅程。

    对于我一个远离故土十五载,有可能今后都不会在故土婺源扎根的人而言,每一次回去与故土的短暂接触,呼吸着故土每一寸肌肤的气息,我想说,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以前婺源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时,我是大山的孩子,习惯了宁静纯朴抑或是闭塞,没觉得婺源有多美,反而有了种跳将牢笼的束缚走出去的冲动和迫切感。

    人近中年,思乡之情愈切,每次回到故土婺源,再也不是浮光掠影,而用以一种欣赏审视的目光重新看看这片生我养我的故土,想把这里的一切储存在我的记忆力通通带走,直至永恒。

http://s3/middle/4c3c3363gc53651fd8942&690     青石板路,烙印着童年的诸多往事和曾经。

    这次特意拍了这条青石板路,仿佛依稀听到了母亲几十年如一日下河埠洗菜洗衣脚步声。

    从中间老屋的后门出来,不出50米,就到了河边。

    两边是自家和邻里的菜地。篱笆、菜地、藤蔓……一派乡野田园气息。

http://s6/middle/4c3c3363gc53652d3fce5&690     换一个方向拍摄,红屋后的树丛下就是我熟悉的小溪了。

    这条小巷延伸至河边的小径,如今也不幽静了,每天都有几十上百个写生的院校学生出入这里,坐在河边一块突兀的石壁上描画徽州风情。

http://s14/middle/4c3c3363gc53653a93c2d&690     所谓“三溪口”,就是三条小河交汇处的一片绿荫小洲。

    这条是中间的溪水,最为写生学生们钟爱。它是我河西村和河东村的分界线。

    有一天,十几个写生的学生,齐刷刷地坐在浅浅的水中央写生,画着古朴的石桥,也成了一景。

    婺源的美,美在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青山绿水,像个温婉娴静的少女。

http://s16/middle/4c3c3363gc53654f8d43f&690     远处的这座“拦路亭”,吸引过多少游客的目光。曾是我村一户殷实的人家,有海外关系。

    这座石桥名曰“高石桥”,全用麻石铺砌而成。蹚在河水中,仰望石桥,尽显其高。左右各两组台阶。每组台阶有十层左右。

    桥拱的石缝间长满了杂草,自然淳朴得不施以任何的矫揉造作,就是一不修边幅长髯飘飘山野村夫。

http://s10/middle/4c3c3363gc53655c47ae9&690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河中看你。

    河岸边的茅草芦苇丰茂,与桥的古朴自然相得益彰。

http://s8/middle/4c3c3363g7a1f08af8937&690     远点看高石桥,古树掩映下的小河,清新透着一股凉气。

    左边突兀的那块石壁,曾是夏季双抢和农活忙完避暑歇凉的好地方,现在大白天被写生的学生们占据为王了。

    常能见到溪水边浣衣的村民们,棒槌捶衣的回响声,仿佛带你进入远古的记忆。

    河水冲刷而成圆滑的鹅卵石,捡几块薄石,来几个水漂,荡起一串串涟漪。这也是儿时的游戏。

http://s1/middle/4c3c3363gc536576b3760&690     换个角度看高石桥,古木参天,杨柳依依。溪水涣涣,溪岸的几朵月季也入了我的镜头。

    只是,这村民后建的房子,为图便利,建个阳台,晾晒谷物和衣物。根基都占用了河道,有碍观瞻。

    或许是写生的学生惊扰了村民的生活,或许也变得利欲熏心,阳台栏杆处挂一匾额:不许上阳台写生,否则收取费用,谢谢合作。

http://s12/middle/4c3c3363gc5365840c80b&690     这幅图我最喜欢,完全没有多余刺眼的风景。

    微风过处,波光滟潋。是不是特羡慕这户人家,后门一开,跨下几个青石板台阶,就可汲水洗菜洗衣。

<>    婺源的每个村落,几乎都是临溪而建,溪水清澈见底。人聚居而住的地方,尤显难得。

http://s10/middle/4c3c3363gc53659353479&690     来张溪水的特写。清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当然,村民的环保意识还不强,水中时常漂浮着杂物,甚至把生活垃圾倾倒进溪水里。

http://s1/middle/4c3c3363gc5365a2c2a00&690     树荫下的一角。十几年前,这里曾有个水坝,坝下的深潭比如今的样子深上几倍。

    回家几天,在这水潭里游泳了三次,那叫一个舒畅啊。比在游泳池惬意百倍!天然的游泳乐园。

    乡下的孩子胆大顽劣,游泳时还玩些花样,要么从几米高的溪岸边自由落体跳下去,要么抓住这树藤(这树叫皮树,枝条韧性好),来个荡秋千,惊险刺激。

http://s15/middle/4c3c3363gc5365aef356e&690     这深深的潭水,树的倒影也清秀靓丽。远处的树丛边,就是三溪口了。

    现在的这个样子,让我痛心疾首。河滩地貌,由于人为的因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里的深潭比眼前这个更深,过去都喜欢到那里游泳。树木蓊郁,如今这剩下孤零零的一株,不是电劈烧死,就是人为破坏枯死。

   起我的初中女同学云写的作文《三溪口》了,冰雪聪明的她,家庭原因没有考上大学,不知她现在过得好不好?

http://s9/middle/4c3c3363gc5365bd44e98&690     这是中河右边的小溪,溪水最小,从历史文化名村理坑流出,途径我们乡政府所在地。

    以前这青石板块撑起的简易石桥随处可见,现在也不太多了。

    瞧见这两只鸡了木有?鸡下到河滩里觅食,浅浅溪水刚没过它的趾爪,自然不用害怕了。说不定以后可以练就游泳的本领,哈哈。

http://s1/middle/4c3c3363gc5365ce6db20&690     潺潺的溪流一路欢歌,在三溪口处汇合,奔向远方。

    不知何时有了皮艇,看来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就有赚钱的门路。其实这样的溪流,是禁不起漂流的。

http://s11/middle/4c3c3363gc5365de9551a&690    是中河左边的小溪了。它发源于溪头村天门山瀑布群,使我们河西村的耕田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河流。

    我家处于河西村村尾,主要得益于中河,小时也常和伙伴到此溪玩耍游泳。还在河道里养过水葫芦呢。

    这座桥名曰“皂角桥”,始建于1981年,历史并不悠久。如今已是一座危桥,车辆一过,桥身都在抖。

    站在桥上,三溪口尽收眼底,也是很多旅游爱好者爱拍摄的点,曾在网上看过让我砰然心动的照片。原来,熟悉的地方也可以这样的美。

http://s14/middle/4c3c3363gc5365e852c4d&690     两座雷同的徽派马头墙建筑,只因第二座是我大姐的房屋。

    每次回老家,都要麻烦大姐,实在过意不去。在我心中,大姐称我妈也不为过了,毕竟都快奔六的人了。
http://s10/middle/4c3c3363gc5365f57a5f9&690    垂条掩映下的三溪口,古木的减少,这个深潭已没有了昔日的光彩。

    这里,曾是孩子和大人们炎炎夏日戏水的天堂。从下午四五点开始,一直到夜幕降临,戏水声喧闹声不绝于耳。

    这里也曾有过惊心动魄的多起溺水事件,这个深潭婺源话叫“大漩”,水性不好的初游者,无人陪伴游泳就很危险。

http://s9/middle/4c3c3363gc536600b4bc8&690     深潭下的三条溪流交汇处,对面的房屋就是鄣村了。青山绿水,粉墙黛瓦,色彩分明,极具冲击力。

    不仅有皮艇,还有了溪上小屋,希望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大煞风景!

http://s1/middle/4c3c3363gc53660e10590&690     春江水暖鸭先知。来婺源旅游,没吃过荷包红鲤鱼和土鸡土鸭,没有算真正品味到当地美食。

    这样的水质,制作的豆腐以其白嫩鲜美而名冠一方,山坑泥鳅、小溪石斑、泉穴石鸡(类似蟾蜍,非常滋补,要120元一斤)、冷水塘鱼被誉为沱川四绝。沱川乡有60%的农户养冷水塘鱼,年产量4万斤。

http://s16/middle/4c3c3363gc5366193d7df&690     汇集成一条溪流后,水域略显宽阔,这两个套着游泳圈游泳玩水的孩子,不知何时才能学会真正的游泳?我们小时都是无师自通。

后言:

    完全是闲得无事闹的,这二十张图片,解说废话了这么久,我也累了,不为其他,只为自己这颗爱故土的心,如果你也曾来过这高石桥上瞧过几眼,你或许有些眼熟。没来过,就随着我的镜头周游一遭,不知我这个向导还称不称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