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课堂讨论与感想:我们在享受优惠政策吗?
(2012-07-02 11:06:01)
标签:
转载 |
分类: 中国与世界 |
课堂讨论与感想:我们在享受优惠政策吗?
课堂上有幸讨论到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大家都很积极,班里的汉族同学纷纷提到“少数民族高考加分”,口口声声说这是个极度不公平的政策!情绪都很激动......后来,一个藏族同学起来反驳到:“笼统的反驳吧,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都被运到内地来,没有用在当地发展上,所以应该有报复”,有个汉族同学立马起来反对说:“少数民族地区也是中国的领土,资源不能说属于少数民族......”藏族同学又说:“但资源可以用在当地发展啊,少数民族地区本来就贫穷”,汉族的又反驳:“资源跟高考有什么关系?少数民族学生也得靠自己的努力啊......”,后来我起来表达观点:“高考加分确实跟资源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也不能说没有丝毫关系。还有少数民族不是所有的都加分,是看情况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却用汉语考试,才可以加分。并且我认为这是合理的。如果汉族的用维吾尔语考试,也可以给你加分!”,有几个少数民族的拍手鼓掌,后来一个土家族姑娘说她就没加分,因为班里很吵也没听清她属于那种情况。坐在我身边的撒拉族姑娘私下跟我交流说道:“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条件本来就不如内地,学校少,设备不完备......”。课堂上老师还让我们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此她还说他们的萨拉族自治县根本就没有自治的感觉,因为县级高官和地方有权力的都是内地派过来的汉人,不是本地的,他们就不懂那里的文化,不了解实际情况,所以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规定......
通过这次的交流,我发现感觉没实现自治的不只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其他自治州,自治县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其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非常好的政策,但是,自治没能落实。就如撒拉族姑娘所说的那样,如果高官和地方有权力的都是内地派来的汉族的话,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政策与规定,这些就足够影响当地人的民族情绪。
就以新疆为例,喀什老城被拆,这在我们眼里是破坏维吾尔族的文化,因为喀什老城区的房屋虽然破旧,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那儿蕴含着我们的历史与文化。但,高官们可能觉得那只是破旧的房屋,对当地居民的安全不好,当地居民不想迁移,高官们可能觉得傻,要把他们移到楼房去住,他们不愿意反驳,高官们可能觉得不懂得感恩。但他们就不懂“破”房子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和对当地居民的意义......那些高官认为当地居民不懂得国家给他们的恩赐。
还有,以援疆的名义在维吾尔集聚地库车建汉唐风格的航站楼,高官们可能就不知道“汉唐风格”对当地的土著民族——维吾尔族意味着什么。这跟在藏族地区建一个大型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一样!藏区的建筑基本具有佛教特色(寺庙的风格),他们看到这个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在那儿,心里肯定会想这是一种文化侵犯......跟这个道理一样,虽然“汉唐风格”不能完全跟宗教放在一起,但“汉唐风格”跟当地维吾尔族人的文化是不配的,那么,那个航站楼对当地的土著民族同样意味着一种文化侵犯......
上述那样的案例不仅在新疆存在,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存在,在这儿就不一一列举了......
言归正传,大家讨论的“少数民族高考加分”其实也不算是什么优惠政策。因为,高考确实跟资源输出没直接的关系,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很少,教育条件比内地差,当地的资源完全可以用在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上,让当地的少数民族有机会享受到跟内地一样的教学条件,使学校的电子设备更完善。还是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吧,政府有资源输出政策如“西气东输”,“疆电外送”,“西煤东运”等,这些资源就没用在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上(生态被破坏,环境污染就先不提了),新疆学校少,因此有好多人上不起学,农村的孩子能读高中的也特别少,上不起学就会导致很多问题......再说,新疆高考加分的对象是民考汉考生,人家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用汉语考试,学汉语本来就很有难度,加分是合理的。其实,虽然民考汉考生有加分政策,但也有相应的异于其他类考生的录取政策,录取政策使加分政策没什么优惠之处,大家的分数显得高一些罢了,优惠政策成了神话......还有同学问我:“那没有语言的和不会自己母语的少数民族也会加分,这是为什么?”人家不会自己的母语可能有各类原因吧,其中一个是同化政策在起作用,政府这么做,可能是在赏赐他们积极配合,也可能问心有愧,补偿人家的精神损失(虽然人家已没感觉),最重要的是政策实行的过于形式化了......
谈那么多,其实就想说:别一提到少数民族有什么优惠政策,就口口声声喊不公平,先想想为什么,有没有形式化的部分,有没有暗箱操作的可能,深入本质考虑。宣传“优惠政策”起到了转移大家的注意力的作用,背后有什么不可见的目的,这又谁知到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