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侦探小说里常见的犯罪方法

(2007-08-11 01:32:29)
标签:

知识/探索

推理小说

犯罪方法

反侦查

 

 

侦探小说里常见的犯罪方法

 

感觉对于研究犯罪分子的反侦查手段有帮助,贴出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照片的手段         (藤原宰太郎)
将照片的底片翻过来洗,是伪造不在现场证明的常用手段。

最简单的例子是,以时针指向三点的大钟表作背景,用自拍将自己拍进去,再将底片翻过来冲洗,假如是字盘没有数字的钟表,看起来指针指的就是九点。因此九点的不在现场的证明就成立了。
但是这种情况,只要一查底片,他的证据就会推翻。那么,用大镜子映出的景物,再用相机拍下来,这样底片本身也就左右颠倒了,所以即便查底片,也无需担心伪造的手段败露。


定时炸弹的手段
      藤原宰太郎)
因新干线的下行特别专列警戒森严,所以罪犯无法靠近。于是便在上行列车上安装了定时炸弹,计算好在与特别专列错车的一瞬间爆炸。——选自森村城一《浜名湖东方15公里处》

将钢笔型的定时炸弹别在盗贼的衣服口袋上,赶上一偶然的恶作剧,不知什么时候炸弹竟又回到罪犯手上,由于恐俱过度,罪犯跳窗身亡。——选自柯内尔·沃尔里奇《钢笔》
在足球内装上定时炸弹,暴力团的小喽罗在搬运途中,与正在广场上踢足球的孩子们的球调换。
——诺艾尔·卡雷夫《不要杀那个小孩》



盗窃名画的手段
         (藤原宰太郎)
以盗窃美术馆的名画为题材的杰作,堪称托马斯·查斯庭的长篇小说《潘朵拉的盒子》。罪犯化装成工作人员,混入了正在改建的美术馆,而且闭馆后仍潜藏在馆内,等到夜深人静时窃得名画,并藏于馆内的秘密场所。接着,在第二天点燃发烟筒伪装失火,当消防车赶到时,他又化装成消防人员趁乱抢夺了一辆消防车逃走.而名画并未带出,只是事后以此做交易,索要巨额赎金.

另外,三好撤的(蒙嫁利莎的赎金》,描写了在东京展出的世界名画《蒙娜利莎》展出之后,在用防弹卡车向下一个展出地点京都运送时,在高速公路的隧道中被抢劫,罪犯向日本政府索要20亿日元。
 
           (藤原宰太郎)
一人扮两人的手段,按类划分:
1.
凶手化装成被害人。(有作案前化装和作案后化装两种情形)
2.
同案犯化装成被害人。
3.
凶手化装成欲嫁祸他人的第三者。
4.
凶手化装成虚构的人物,逃避嫌疑。
5.
替身。(譬如孪生子互换)

冰的手段
         (藤原宰太郎)
1.
膨胀力
水一冻体积就增大,其膨胀力足可以使水管破裂,所以利用这种膨胀力可使手枪发射子弹,可以使锁自动锁上。相反,冰一溶化体积就减少,所以也有将此应用力学原理加以运用。例如在水桶中放入冰块,再在冰块上面放上板,这样随着冰块溶化,板就往下沉,就能够靠这种力量带动手枪的扳机击发。

2.
溶解性
冰溶化后变成液体,进而又挥发变成气体,若被用于凶器,可消灭证据而不会留下痕迹。例如,用大冰块从高处砸下去击中受害人头部致死,以及在煤气软管中塞上冰块,待冰一溶化,煤气就会喷出,造成被害人中毒死亡。




利用鹦鹉的作案手段
          藤原宰太郎)

因鹦鹉会模仿人的声音说话,所以在录音机普及之前,它们被广泛使用于不在犯罪现场的伪装工作。譬如,隔着问或通过装在门上的内线自动电话,让第三者听鹦鹉模仿的声音,造成如同当时被害人还在家中一样的错觉,以便在作案时间上搞鬼。
在日下圭介的短篇小说《会笑的鸟》中,就有巧妙利用鹦哥作案的描写。凶手让两只鹦哥记住了各自的话后,替换下了被害人饲养的鹦哥。如果是同种类的鹦哥,看上去都一样,所以被害人没留意鹦哥被替换,而对自己饲养的鹦哥常常突然冒出几句莫名其妙的话感到疑惑,甚而对鹦哥的话感到恐惧,以致得了神经官能症,在外出兜风时出了交通事故。这就是罪犯的心理战。


不在现场的伪证法             (作者:藤原宰太郎)
所谓"不在观场的证明",就是证明案件发生时罪犯没有在作案现场。因此,只要有了不在现场的证明,不管有多少疑点,那个嫌疑犯也只能被认为无罪。为什么呢?因为人只有一个身体,不可能同一时间出现在两个不同的地方。策划"完美"犯罪的罪犯,总是绞尽罪恶的脑汁,煞费苦心地巧妙地伪造不在现场的证明。伪造不在现场证明的手法有以下几种。

伪造声音。罪犯杀人后,让第三者听到用磁带录音机录下来的被害者的声音,以混淆作案时间,伪造自己那一时间的"不在现场"
二人合作。罪犯A作案杀人的时候,B装扮成A在另外一个地方出现,以证明A"不在现场"
时刻表。象赛跑那样巧妙地换乘各种交通工具,利用时刻表上时间的差异来作"不在现场的证明"
时间的错觉。罪犯使第三者服用安眠药后长时间地睡去,使之产生时间的错觉,然后利用他作为"不在现场"的证人。
伪装尸体。罪犯对尸体精心进行各种巧妙的修整,使对死亡时间的判断出现错误,伪造"不在现场的证明"
修整照片。罪犯将非作案时照的照片巧妙地加以修整,作为"不在现场"的证据。



电话的诡计
          (作者:藤原宰太郎)
电话是目前快速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在侦探推理这个"神秘世界"里,电话也是使用最频繁的小道具。

打电话时,双方无需见面,远距离也可以进行联系,而且对方还不知道电话是从什么地方打来的。由于有以上好处,电话就常常被用来作为不在现场的证明。电话诡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A处有两台电话机,BC同时挂来电话,A把两个受话器颠倒过来紧挨着,这样BC就可以通过A的中继,互相直接通话。见安德鲁·加尔布的《圈套》。
使用自动拨号电话,只要发话人不挂断,就可以一直保持通话状态,而使受话人无法向别处另挂他用。
听准电话拨号音的间隔,就能够推断出它的号码。见都筑道夫的《纸的圈套》。
在电话受话器上作些手脚,电话铃声一响,受话器就会产生强电流。这样就可以从远距离拨动电话号码,使之着火。
利用火车上的电话,伪造不在现场的证明。见森村诚一的《新干线杀人案》。
一个男子进入电话亭后,突然消失了。见克莱顿·罗森的《天外消失》。
挂匪警110时,即使挂断电话之后,仍然可以被追号查知,所以不能乱挂。达一点是必须注意的。


密室的诡计(作者:藤原宰太郎)
在推理小说的各种诡计中,最有趣味的就是密室诡计,特别是其中的密室谋杀案:房间的门从里边紧闭着,人却被杀死了,而罪犯又踪迹全无。如何解开这个谜,乃是密室诡计案的魅力之所在。

密室诡计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种类型。
作案时罪犯在室内。例如,在室内杀了被害者,然后从外面用各种工具将房间密闭起来。
作案时罪犯不在室内。例如,或者在室内设置某种杀人工具或机关,或者从室外杀死在室内的被害者,然后把凶器从门或窗户的缝隙中扔进去,将室内伪装成犯罪现场。
罪犯作案时,与被害者都不在室内。在密室案件中,如果说被害者不在室内的话,似乎有点儿不可思议。其典型案例如:被害者在室外受到袭击而身负重伤,逃进室内把门锁上后死去。这种情况很可能被认为是在密室内进行的犯罪。

关于密室诡计,在迪克森·卡尔的《三具棺材》和克莱顿·罗森的《帽子里飞出的死亡》中,有详细的讲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风铃之声
后一篇:湖南少年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