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07-09-25 10:20:21)
标签:

人文/历史

灯下随笔

中秋月

屈原九歌

李白

苏轼

水调歌头

王勃

张九龄

分类: 苏轼文化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中秋佳节,古诗中那些咏月的诗句就会如一江春水滔滔不绝涌入心扉。

    我国古代的诗词中咏月的作品很多,阅读这些诗词,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美的享受。

    明月入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问世,诗人屈原曾在《九歌·涉江》一章中写道:“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这可以说我国最早的咏月诗了。三国时的曹操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则是对浩瀚也空中的明月发出何时可掇的忧叹,意境奇特,一时为世间广为传诵。

    咏月诗写得最多的当推唐代诗仙李白了。在他的诗作中共有320首诗是写月亮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水影弄月色,青光奈悉何?”写的是弄月;“琴弹松里风,杯劝天上月”,写的是饮月;秋山绿萝月,今夕为谁明?”写的是问月。

     而咏月诗对后人影响较大的要数宋代诗人苏东坡了。如写黄昏的月,“画檐初挂弯弯月”;写窗前的说,“明月窥人”;写春夜之月,“淡月朦胧”;写秋末之月,“清夜无尘,月色如银”;写泛舟观月,“一江明月碧琉璃”;写纵目望月,“水连芳草月连云”。当然,写中秋之月,人们最熟悉的还是苏东坡的那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当时苏东坡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东坡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浑圆、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这在九百多年前苏东坡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东坡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欣赏着苏东坡的这首词,我们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词中指的是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就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唐初诗人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而“千里共婵娟”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秋霁寄远》中的:“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是同辉共煌的千古流传的不朽诗句。苏东坡的这首词虽然表达的是对二弟苏辙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东坡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这首《水调歌头》不能不说是古往今来一首最佳的中秋词了,真是令人百读不厌!值此中秋佳节来临之际,顺祝普天下有情人都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